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肠型克罗恩病(CD)与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及影像特征差异。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20年7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40例结肠型CD与40例UC患者,所有患者均行CT肠道造影检查,且临床资料完整。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及CT特征的差异,并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特征纳入到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中,筛选可诊断结肠型CD的预测因子。结果结肠型CD和UC患者在发病年龄[(29.3 ± 10.7)岁比(46.6 ± 13.4)岁,P<0.001]、体质指数[(18.4 ± 2.7) kg/m2比(21.0 ± 4.0) kg/m2,P = 0.001]、出现血便症状的比例(47.5%比90.0%,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肠型CD较UC更易出现升结肠受累(70.0%比20.0%,P<0.001)。UC患者比结肠型CD患者更常出现病变连续性分布(80.0%比57.5%,P = 0.03)及肠壁环周均匀性增厚(77.5%比47.5%,P = 0.006),更少见肠周炎性渗出(20.0%比67.5%,P<0.001)及肛瘘(10.0%比57.5%,P<0.001)。结肠型CD患者更多表现为不同部位严重程度不一致(75.0%比45.0%,P = 0.006),肠壁厚度多高于UC患者[(9.5 ± 3.4) mm比(8.1 ± 2.2) mm,P = 0.024]。多因素回归模型显示,升结肠受累(OR = 9.209,95%CI:2.238 ~ 37.902,P = 0.002)、肠周炎性渗出(OR = 9.861,95%CI:2.384 ~ 40.786,P = 0.002)及肛瘘(OR=19.263,95%CI:3.714 ~ 99.905,P<0.001)是诊断结肠型CD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综合CT特征与患者的临床表现,可在一定程度上鉴别结肠型CD与UC,为临床进一步的治疗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结肠型克罗恩病 溃疡性结肠炎 鉴别诊断 临床影像特征
  • 简介:摘要炎症性肠病(IBD)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其中CD病情复杂、影像表现多样,影像学诊断具有难度。规范化的影像检查技术及报告有助于提高CD的影像诊断水平。本文旨在为我国CD影像学检查技术选择、扫描方案制定、影像征象解读以及影像报告书写提供指导意见。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克罗恩病 影像学 诊断 CT肠道成像 MR肠道成像 指导意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线期MRI多序列影像组学在预测直肠黏液腺癌(RMAC)新辅助放化疗(NCR)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8年10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在NCR前行MRI检查的RMAC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共纳入79例患者,男52例,女27例,年龄20~78岁,中位年龄52岁。根据病理消退分级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NCR有效组(n=31)和NCR无效组(n=48)。分别提取基线期MRI的T2WI、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增强T1WI图像的701个影像组学特征,并通过可重复性分析和特征降维筛选出特征子集构建影像组学预测模型。比较NCR有效组和无效组基线期MRI影像特征,将P<0.05的特征与影像组学结合构建模型。以病理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95%可信区间、灵敏度和特异度,并采用DeLong法比较不同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NCR有效组和无效组常规影像表现比较,淋巴结分期和有无黏液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6.040、5.870,P<0.05)。基于T2WI、DWI、增强T1WI影像组学ROC曲线的AUC分别为0.816、0.821和0.819,均高于常规特征(淋巴结分期、黏液结节状态)的AUC(0.607),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391、-2.580、-2.717,P<0.05)。T2WI、DWI及增强T1WI影像组学特征联合常规特征预测模型中,DWI联合常规特征的AUC最大,为0.843,且3种联合模型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基线期T2WI、DWI、增强T1WI影像组学构建模型可以预测RMAC行NCR后疗效,优于常规特征预测效能;且联合常规特征后可进一步提升预测效能。

  • 标签: 直肠 腺癌,黏液 磁共振成像 治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