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尿液细胞大细胞神经内分(LCNEC)并文献复习。细胞学涂片显示肿瘤细胞呈团片状或散在分布;瘤细胞类圆形,体积较大,胞质较丰富,嗜酸性,部分细胞呈裸核状;核圆形或卵圆形,增大,核膜较平滑,染色质较细腻或呈粗颗粒状,可见核仁。免疫细胞化学显示突触素、嗜铬粒素及CD56呈阳性表达,而广谱细胞角蛋白、p63及白细胞共同抗原等阴性。电镜下可见圆形或类圆形的高电子密度神经内分颗粒,直径为100~300 nm。尿液细胞学形态、免疫细胞化学结果及超微结构特征符合大细胞神经内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NR4A3/NOR-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涎腺腺泡细胞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04—2020年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病理科涎腺肿瘤组织学标本142例,包括腺泡细胞24例、涎腺分泌12例、导管14例、腺样囊性癌16例、基底细胞3例、黏液表皮样13例、肌上皮7例、多形性腺瘤15例、沃辛瘤15例、肌上皮瘤8例、基底细胞腺瘤8例、嗜酸细胞瘤7例;另外收集28例涎腺正常组织及2例胰腺腺泡细胞做为对照。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这些组织学标本中NR4A3/NOR-1的表达情况,并且和DOG1进行对比。结果(1)NR4A3/NOR-1阳性定位于细胞核,在涎腺腺泡细胞中的阳性率为91.7%(22/24),DOG1阳性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膜,在涎腺腺泡细胞中的阳性率为95.8%(23/24),二者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1),但是细胞定位不同;(2)NR4A3/NOR-1在涎腺正常组织及其他类型的肿瘤中不表达,而DOG1不仅表达在正常涎腺腺泡细胞的腔面,也可以在涎腺分泌、腺样囊性癌、基底细胞、黏液表皮样、肌上皮及基底细胞腺瘤中表达(P<0.01);(3)NR4A3/NOR-1在涎腺腺泡细胞诊断中的灵敏度(91.7%)和特异度(100.0%)均较高,联合使用NR4A3/NOR-1和DOG1可将涎腺腺泡细胞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提高至100%;(4)NR4A3/NOR-1仅表达在涎腺腺泡细胞中,2例胰腺腺泡细胞未见表达(P=0.018)。结论NR4A3/NOR-1特异性抗体是涎腺腺泡细胞敏感和特异的生物学指标,NR4A3/NOR-1和DOG1是诊断涎腺腺泡细胞的理想抗体组合。

  • 标签: 涎腺肿瘤 癌, 腺泡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euronal intranuclear inclusion disease,NIID)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组织病理、免疫组织化学、超微结构特征。方法应用HE、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及电子显微镜技术对2018—2019年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病理科诊断的2例NIID进行观察。结果患者男女各1例,年龄均为76岁,均因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入院。MRI检查示双侧额叶(男性患者)、双侧大脑半球(女性患者)对称性皮髓质交界区异常高信号影。镜下于直肠黏膜的神经元和皮肤汗腺细胞的核内均见嗜酸性透明包涵体样物,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包涵体呈p62阳性表达。电子显微镜下在皮肤汗腺细胞找到核内包涵体,为类圆形无膜结构,由8~18 nm的微丝组成。结论NIID是一种罕见的多系统慢性进展性神经变性疾病,临床表现具有高度的多样性,易误诊漏诊,影像学对NIID可作出疑似诊断。以往通过尸检才能确诊NIID,该文研究证实通过皮肤或直肠黏膜病理活检等,即可确诊NIID。

  • 标签: 神经变性疾病 核内包涵体 磁共振成像 显微镜检查,电子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鉴别 活组织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采用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方法,针对人工智能在宫颈液基细胞片病理图像自动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开展多中心的实际应用研究,并与细胞学医师的诊断进行比较及分析。方法采用深度分割网络提取5 516张细胞学病理图像中的感兴趣区域618 333个,结合医师的经验训练出具有分析能力的深度分类网络,利用其分类结果构建特征,使用决策模型完成细胞病理图像的分级。结果该方法对4 908例宫颈液基细胞片进行病理图像自动筛查,灵敏度为89.72%,特异度为58.48%,阳性预测值为33.95%,阴性预测率为95.94%。在4种不同制片或染色方法的细胞片中,本算法对于巴氏染色自然沉降片效果最佳,灵敏度为91.10%,特异度为69.32%,阳性预测值为41.41%,阴性预测值为97.03%。结论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图像识别技术可初步应用于宫颈细胞学筛查。

  • 标签: 人工智能 细胞学技术 卷积神经网络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46岁的女性乳腺微腺体腺病(microglandular adenosis, MGA)病例,右乳单发病灶,镜下可见大量分化良好的小管弥漫生长,管腔由单层上皮构成,外周缺乏肌上皮,局部腔内可见嗜酸性分泌物;部分小管上皮复层化,腺体融合呈实性或筛孔状,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型性,表现为不典型微腺体腺病;浸润性成分中可见异型性明显的梭形细胞增生,呈肉瘤样改变。上皮细胞呈现细胞角蛋白(CK)标记阳性,S-100蛋白部分弥漫强阳性,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HER2阴性,腺管周围网状纤维染色、PAS染色阳性提示基底膜存在;梭形细胞CD10、Calponin、波形蛋白阳性,CK阴性,Ki-67热点区60%阳性。淋巴结(1/17)见肿瘤转移。本病例提示,乳腺微腺体腺病虽然暂时被认为是一种良性改变,其部分亚型亦有转变为浸润性乳腺癌甚至乳腺癌肉瘤的可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RAF V600E基因检测联合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FNAC)在甲状腺结节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及其在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自2016年2月至2018年9月期间甲状腺FNAC检查病例共6 399例,所有患者均同时做BRAF V600E基因突变检测,其中有组织病理对照结果的患者共2 447例,选取临床病理资料完善的甲状腺乳头状(PTC)患者1 535例回顾性分析BRAF V600E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甲状腺结节疾病FNAC检查诊断确诊率为73.7%(1 803/2 447);BRAF V600E基因突变检测诊断甲状腺结节疾病的灵敏度为90.1%(1 756/1 948),特异度为97.5%(513/526),准确率为92.7%(2 269/2 447);FNAC检查联合BRAF V600E基因突变检测诊断的灵敏度为98.4%(2 046/2 080),特异度为95.6%(195/204),确诊率为93.3%(2 284/2 447)。BRAF V600E基因突变检测能够显著提高单纯FNAC诊断甲状腺结节疾病的灵敏度及准确性(P<0.05)。另外,BRAF V600E基因突变与年龄、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双侧甲状腺受累、包膜侵犯、钙化及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个数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甲状腺FNAC检查联合BRAF V600E基因突变检测可以显著提高甲状腺结节疾病的术前确诊率;PTC患者的BRAF V600E基因突变与多项临床病理因素具有相关性,可以作为预测PTC复发的指标之一。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3.3 G34W突变抗体在骨巨细胞瘤(GCTB)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GCTB诊断的作用。方法收集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病理科2001年6月至2019年4月诊断的83例GCTB、18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3例软骨母细胞瘤和28例骨肉瘤病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H3.3 G34W突变抗体和p63的表达情况。结果83例GCTB中,69例(69/83)显示H3.3 G34W阳性,阳性率为83.1%,H3.3 G34W染色仅见于单核肿瘤细胞细胞核,呈弥漫强阳性表达。H3.3 G34W在57例发生于长骨的GCTB中表达的阳性率为96.5%(55/57),而在26例发生于非长骨的GCTB中阳性率仅为53.8%(14/26)。所有复发(9/9)或转移性GCTB(2/2)、denosumab治疗后GCTB(3/3)、原发性恶性GCTB(3/3)和继发性恶性GCTB(5/5)均为H3.3 G34W阳性。所有动脉瘤样骨囊肿和软骨母细胞瘤均为H3.3 G34W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阴性。28例骨肉瘤中,H3.3 G34W的阳性率为10.7%(3/28)。富于巨细胞的骨肉瘤(GCRO)是骨肉瘤中唯一表达H3.3 G34W的组织学亚型。p63在71.1%(59/83)的GCTB中表达,而在动脉瘤样骨囊肿、软骨母细胞瘤和骨肉瘤中的阳性比例分别为3/18、43.5%(10/23)和21.4%(6/28)。H3.3 G34W突变抗体在GCTB诊断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1%和95.7%。结论H3.3 G34W突变抗体是诊断GCTB高度灵敏和特异的标志物,有助于与具有相似形态学的骨肿瘤的鉴别。该抗体的局限性是少数存在G34突变但不是G34W突变的GCTB不能被检测出。骨肉瘤中H3.3 G34W突变蛋白的偶然表达可能是一个潜在的诊断难题,该免疫组织化学结果需谨慎解释。

  • 标签: 巨细胞瘤 骨肉瘤 免疫组织化学 H3.3 G34W突变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