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典型滤泡树突细胞肉瘤(FDCS)的临床病理特征、特殊变异形态及潜在诊断陷阱,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对2006—2018年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的25例经典型FDCS进行组织形态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原位杂交检测,结合文献分析其特殊变异形态的类型和特点。结果25例FDCS患者年龄23~77岁(平均52岁),男女比例为1.5∶1.0,肿瘤最大径1.5~20.0 cm(平均7.4 cm),其中12例(48%)在初次诊断时被误诊。17例有随访信息,随访时间5~96个月,复发、转移、病死比例分别为3/17、5/17、2/17。除了典型组织形态外,10例FDCS可见特殊的变异形态和/或组织结构,包括淋巴上皮癌样、促结缔组织增生性浸润癌样、霍奇金淋巴瘤样、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样及血管外皮细胞瘤样等,是需要重视的潜在诊断陷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典型形态和各种特殊的变异形态均可表达2个以上滤泡树突细胞标志物(CD21、CD23、CD35等)。EBER原位杂交检测显示25例FDCS均为阴性。结论经典型FDCS罕见,除了典型的组织形态外还可出现多种特殊的变异形态,其中鼻咽部的淋巴上皮癌样、纵隔或淋巴结内的霍奇金淋巴瘤样、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样变异型尤其值得我们重视。加强对此类罕见变异形态的认识,提高诊断警惕性,有助于避免误诊。

  • 标签: 树突细胞,滤泡 肉瘤 原位杂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氩氦刀联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技术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肿瘤科收治的117例NSCLC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联合组63例和对照组54例,联合组患者在CT引导下采用氩氦刀联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进行治疗,对照组仅实施氩氦刀消融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1、3、6个月的血常规指标水平、肿瘤标志物水平、肿瘤消融靶区体积及CT值改变;分析两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情况和疗效评定结果;随访24个月,观察两组的肿瘤复发率和患者生存情况。结果联合组每例患者植入粒子(12.49±4.91)颗,X线曝射量为(123.16±42.75)Gy,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1、3、6个月,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小板计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3.154、3.586、2.233,P=0.027、0.019、0.034)。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肿瘤体积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65、1.037,P=0.197、0.255);治疗后3、6个月,两组患者CEA、NSE、肿瘤体积水平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3个月:t=3.142、2.926、4.281,6个月t=4.094、5.382、4.535,均P<0.05)。治疗各监测时刻,肿瘤靶区CT值呈持续降低趋势(均P<0.05)。治疗过程中,联合组患者血小板降低发生率47.6%(30/63)较对照组24.1%(13/54)显著增高(χ2=6.935,P=0.008),两组间术后发热、气胸、肌红蛋白尿、疼痛、出血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6个月,联合组肿瘤缓解率73.0%(46/63)高于对照组48.1%(26/54)。联合组患者生存时间为(21.81±4.31)个月、无复发时间为(20.48±5.76)个月,较对照组(18.93±5.94)个月、(16.93±7.14)个月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 Rank χ2=8.229、9.656,P=0.004、0.002)。结论氩氦刀消融联合放射性粒子植入可有效控制NSCLC局部进展,降低肿瘤复发风险,安全性较高。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冷冻外科手术 放射性同位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