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囊结石患者胆囊组织Cajal间质细胞中人类果蝇相关基因(HERG)蛋白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肝胆胰外科医学部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胆囊切除术的60例胆囊病变患者的胆囊组织,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46.0±14.0)岁。按是否存在胆囊结石分为胆囊结石组和对照组(胆囊息肉、胆囊腺肌症患者),每组各30例。彩超检测并计算胆囊收缩率。分别切除胆囊颈、体、底部组织做切片,免疫荧光、免疫组化及Western印迹检测HERG蛋白和CD117(Cajal间质细胞标志物)的表达。结果胆囊结石组胆囊收缩率为(65.8±4.1)%,低于对照组(73.8±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4,P<0.001)。免疫组化显示HERG蛋白主要分布在胆囊组织的黏膜层,呈棕黄色。Western检测胆囊结石组胆囊底部的HERG蛋白相对表达为(0.293±0.102),低于对照组(0.694±0.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8,P=0.027)。免疫荧光染色显示HERG蛋白主要分布于胆囊上皮Cajal间质细胞中。胆囊结石组胆囊底部Cajal间质细胞中HERG蛋白表达低于对照组,而胆囊颈部和体部Cajal间质细胞中HERG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胆囊结石患者胆囊组织中均存在Cajal间质细胞和HERG蛋白,胆囊收缩率下降可能与胆囊底部组织Cajal间质细胞中的HERG蛋白表达下降有关。

  • 标签: 胆囊结石病 Cajal小肠细胞 人类果蝇相关基因蛋白 胆囊收缩率
  • 简介:摘要肝内胆管细胞癌是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肝癌的肝脏恶性肿瘤,占原发性肝癌患者的5%~30%。它的症状隐匿、恶性程度高、术后易复发,且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晚期。所以,早期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判断尤为重要,为患者早期的根治性切除提供机会。本文的目的是对医学文献进行综述,为肝内胆管细胞癌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 标签: 胆管肿瘤 诊断 治疗应用 肝内胆管细胞癌
  • 简介:摘要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规律化疗2年余,因“间断发热、走路不稳”收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头颅及脊髓磁共振成像提示多发白质脱髓鞘改变,脑脊液二代测序检测出巨细胞病毒,加用更昔洛韦及膦甲酸抗巨细胞病毒治疗后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意识好转,但患儿脱机困难,家属放弃治疗,出院后死亡。儿童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罕见,预后较差,抗巨细胞病毒治疗可能改变预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99Tcm-焦膦酸盐(PYP)显像在心肌转甲状腺素型淀粉变(ATTR)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自2018年12月至2019年7月因疑诊心肌淀粉变于北京协和医院行99Tcm-PYP显像的17例[男9例,女8例,年龄(53.4±13.0)岁]患者,利用视觉评分及半定量方法[心脏/对侧比值(H/CL)],对照心肌或其他部位活组织检查(简称活检)结果及基因检测结果,判断该综合分析方法对心肌ATTR的诊断价值。结果17例患者中有5例视觉评分为2~3分,H/CL≥1.5,诊断为阳性,后续活检或基因检测为阳性,确诊为ATTR;4例患者基因检测为阳性但无心脏症状,视觉评分0~1分,H/CL<1.5,考虑患者年龄较轻,体内淀粉物质沉积尚未引起脏器病变;另有8例显像阴性患者视觉评分为0~1分,H/CL<1.5,其中2例后续穿刺活检证实为轻链型淀粉变(AL),3例临床诊断为AL,余3例基本除外ATTR。99Tcm-PYP显像诊断ATTR心脏受累的准确性为11/11。结论99Tcm-PYP显像有助于无创地诊断心肌ATTR。

  • 标签: 淀粉样变性 心肌 放射性核素显像 99m锝焦磷酸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始非神经性颗粒细胞瘤(primitive non-neural granular cell tumour,PNNGC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皮肤PNNGCT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男,5岁,左侧鼻梁与内眦交界处包块,镜下肿瘤境界较清楚,由梭形及上皮细胞组成,胞质内含有大量嗜伊红色颗粒,可见泡状细胞核及嗜酸性核仁。肿瘤细胞呈波形蛋白、CD10、CD68阳性,不表达S-100蛋白和SOX-10。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ALK基因重排。随访24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淋巴结转移。结论PNNGCT是一种罕见的低级别间叶性肿瘤,不确定分化,不表达S-100蛋白,部分病例出现ALK基因融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依据微血管侵犯(MVI)、Ki-67表达筛选根治性切除后适宜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的肝细胞癌患者。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根治性切除的400例肝细胞癌患者资料,其中男性324例,女性76例,年龄(59.7±9.8)岁,年龄范围32~87岁。依据术后是否行TACE分为单纯手术组(n=210)和手术+TACE组(n=190)。门诊复查的方式随访根治性切除术后第1年复发情况。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根治性切除术后无复发生存的影响因素。依据Ki-67(Ki-67阳性细胞占比≥27.5%为高表达)、MVI进行亚组分析,比较无复发生存情况。结果多因素Cox回归分析,Ki-67高表达(HR=2.073,95%CI:1.433~3.000,P<0.001)、MVI阳性(HR=2.339,95%CI:1.584~3.456,P<0.001)的肝细胞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1年复发风险增加。单纯手术组术后1年累积无复发生存率为70.0%,手术+TACE组为67.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P=0.774)。亚组分析:Ki-67低表达合并MVI阴性组(n=128)中,单纯手术组(n=84)术后1年累积无复发生存率为91.7%,高于手术+TACE组(n=44)的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2,P=0.004)。Ki-67高表达合并MVI阴性组(n=82)和Ki-67低表达合并MVI阳性组(n=83)中,单纯手术组术后1年累积无复发生存率与手术+TAC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Ki-67高表达合并MVI阳性组(n=107)中,单纯手术组(n=62)术后1年累积无复发生存率为40.3%,低于手术+TACE组(n=45)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2,P=0.040)。结论Ki-67高表达合并MVI阳性为肝细胞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预防性TACE的适应证,Ki-67低表达合并MVI阴性的患者不建议术后行预防性TACE。

  • 标签: 癌,肝细胞 栓塞,治疗性 Ki-67抗原 微血管侵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情况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06年4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老年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给药方案分为R-CHOP组或CHOP组,分析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情况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158例患者,R-CHOP组78例,CHOP组80例。R-CHOP组和CHOP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分期、B症状、大肿块、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病理类型、乳酸脱氢酶(LDH)水平、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LMR)、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PLR)、Ki-67指数、骨髓受侵等临床特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CHOP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10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30个月,1年、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46.2%和19.2%,1年、2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9.5%、59.0%和19.2%。CHOP组患者的中位PFS为7个月,中位OS为15个月,1年、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27.5%和12.5%,1年、2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5.0%、32.5%和13.8%。R-CHOP组患者的中位PFS和中位OS均明显优于CHOP组(均P<0.05)。在>70岁患者中,R-CHOP组患者的中位PFS和中位OS均优于CHOP组(均P<0.05);在Ⅲ~Ⅳ期患者中,R-CHOP组患者的中位PFS和中位OS均优于CHOP组(均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IPI评分、LDH水平、β2-MG水平、ECOG评分、LMR和PLR与DLBCL患者的预后有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ECOG评分、LMR和PLR是老年DLBCL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P<0.05)。结论R-CHOP化疗方案一线治疗老年DLBCL患者的疗效优于CHOP方案,ECOG评分、LMR和PLR为老年DLBCL患者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

  • 标签: 淋巴瘤,非霍奇金 老年 临床特征 疗效 预后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相关的隐匿性胆管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和预后情况。方法收集湖南省人民医院2014—2019年诊断的28例肝内胆管结石相关的隐匿性胆管细胞癌患者的临床信息,分析其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特征及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患者男性9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59岁。临床、影像、大体检查均未见占位性病变。镜下观察,所有病例均可见高级别胆管上皮内肿瘤,其中13例可见浸润癌,浸润灶直径从0.2~1.2 cm不等。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癌胚抗原(CEA)及p53在高级别胆管上皮内肿瘤及浸润癌中均为阳性,Ki-67呈核阳性表达,在浸润癌区域阳性率5%~10%。25例随访1~51个月,6例死亡,余19例无复发和转移。结论肝内胆管结石合并隐匿性胆管细胞癌是临床、影像及病理都易漏诊的病例,需要提高对其的临床及病理特征的认识,但其预后及治疗尚需更多病例进一步研究。

  • 标签:
  • 简介:摘要微RNA(miRNA)通过与靶标基因mRNA的3′非编码区结合,在转录水平后调节基因的表达,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miRNA的表达水平与DLBCL的临床分期、分型、预后评估、治疗效果密切相关。miRNA具有作为DLBCL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巨大潜力,并且因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基于miRNA的治疗有望为DLBCL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方案。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微RNAs 分子分型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或类R-CHOP方案治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治疗前血浆补体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2016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就诊的105例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抗体芯片检测R-CHOP或类R-CHOP治疗的105例DLBCL患者治疗前和8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中34种补体的水平,分析DLBCL患者治疗前血浆补体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为3~5分患者血浆中补体C1QA的信号值为1 261.43±138.96,与IPI评分为0~2分患者(950.79±80.1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IPI评分为3~5分患者的CR1L信号值为2 214.69±98.58,与IPI评分0~2分患者(1 984.67±121.7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非完全缓解(non-CR)组患者的C1QA信号值为1 165.43±98.56,与完全缓解(CR)组(914.70±100.7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non-CR组患者的CR1L信号值为2 263.13±145.63,与CR组(1 821.34±84.6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Cox回归分析显示,血浆中C1QA信号值升高与DLBCL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HR=2.063,95% CI为1.220~3.489,P=0.007)和总生存时间(HR=2.23,95% CI为1.036~4.798,P=0.040)有关。采用多因素Cox回归进行IPI评分校正后,血浆C1QA信号值升高仍与无进展生存时间有关(HR=1.765,95% CI为1.034~3.013,P=0.037)。结论采用R-CHOP或类R-CHOP方案治疗的DLBCL患者基线血浆中C1QA和CR1L水平与患者的IPI评分和疗效有关,C1QA血浆基线水平对DLBCL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标签: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补体 C1Q C1QA 利妥昔单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或类R-CHOP方案治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治疗前血浆补体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2016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就诊的105例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抗体芯片检测R-CHOP或类R-CHOP治疗的105例DLBCL患者治疗前和8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中34种补体的水平,分析DLBCL患者治疗前血浆补体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为3~5分患者血浆中补体C1QA的信号值为1 261.43±138.96,与IPI评分为0~2分患者(950.79±80.1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IPI评分为3~5分患者的CR1L信号值为2 214.69±98.58,与IPI评分0~2分患者(1 984.67±121.7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非完全缓解(non-CR)组患者的C1QA信号值为1 165.43±98.56,与完全缓解(CR)组(914.70±100.7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non-CR组患者的CR1L信号值为2 263.13±145.63,与CR组(1 821.34±84.6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Cox回归分析显示,血浆中C1QA信号值升高与DLBCL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HR=2.063,95% CI为1.220~3.489,P=0.007)和总生存时间(HR=2.23,95% CI为1.036~4.798,P=0.040)有关。采用多因素Cox回归进行IPI评分校正后,血浆C1QA信号值升高仍与无进展生存时间有关(HR=1.765,95% CI为1.034~3.013,P=0.037)。结论采用R-CHOP或类R-CHOP方案治疗的DLBCL患者基线血浆中C1QA和CR1L水平与患者的IPI评分和疗效有关,C1QA血浆基线水平对DLBCL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标签: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补体 C1Q C1QA 利妥昔单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素(T4)及丙硫氧嘧啶(PTU)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细胞)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UVEC细胞,实验分为6组,分别为对照组(未加T4及PTU),10-9、10-7、10-4 mol/L T4组,PTU组(5 μg/ml PTU),10-4 mol/L T4 + PTU组,作用时间为24 h。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硝酸还原酶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一氧化氮(NO)、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含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eNOS蛋白表达水平。结果6组细胞存活率[(100.00 ± 0.00)%、(96.73 ± 1.17)%、(86.20 ± 7.54)%、(47.37 ± 9.10)%、(53.37 ± 5.47)%、(53.40 ± 8.8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29.42,P < 0.05);与对照组比较,10-7、10-4 mol/L T4组,PTU组和10-4 mol/L T4 + PTU组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P均< 0.05)。6组细胞培养液NO、TNOS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3.93、3.46,P均< 0.05);与对照组比较,PTU组TNOS含量显著降低(P < 0.05);与10-4 mol/L T4组比较,PTU、10-4 mol/L T4 + PTU组NO含量显著降低(P均< 0.05)。6组细胞培养液eNOS含量及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0.24、0.17,P均> 0.05)。结论高浓度T4可造成体外培养HUVEC细胞活性的损伤,PTU通过调节NO、TNOS起到对其的缓解作用,具体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分子生物实验的深入研究。

  • 标签: 甲状腺素 一氧化氮 丙硫氧嘧啶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