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技术(fMRI)观察下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脑区之间功能连接变化,分析神经网络在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脑功能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24例,设为病例组,同时选取无脑血管病史的受试者2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fMRI对2组受试者进行fMRI扫描,对扫描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然后选取差异脑区作为感兴趣区,分析其与全脑区的功能连接。结果病例组左侧楔前叶低频振幅(ALFF)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rodmann分区7,体素14,MNI坐标X=-6,Y=-57,Z=72,T=-5.82,P<0.01)。选择病例组左侧楔前叶作为感兴趣区,与全脑进行功能连接分析,结果显示,左侧额上回中部与左侧楔前叶功能连接减弱(Brodmann分区19,体素8,MNI坐标X=-18,Y=-90,Z=30,T=5.59,P<0.01);左侧楔叶与左侧楔前叶功能连接增强(Brodmann分区8,体素19,MNI坐标X=0,Y=36,Z=51,T=-5.49,P<0.01)。结论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默认网络的内在连接减弱,可能是由于默认网络负向调节网络的抑制作用所致。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左侧楔前叶神经元活动的减弱及其与左侧额上回中部功能连接的减弱,可能都是默认网络负向调节网络作用的结果;而楔叶和楔前叶两个相邻脑区功能连接的增强,是否是由于代偿的启动为患者部分语言功能的改善提供了基础,尚需更多的研究来证实。

  • 标签: 脑卒中 失语症 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 低频振幅 功能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