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底细胞的临床相关诊疗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临床上关于基底细胞的报道资料。结果:手术治疗是基底细胞的首选治疗方式,定期影像学检查为术后复查的主要方式。结论:基底细胞早发现、早治疗,及时就医诊治效果显著,愈后良好。

  • 标签: 基底细胞癌 相关诊疗 探讨结果
  • 简介:摘要2021年,美国甲状腺学会(ATA)更新了《甲状腺未分化患者的管理指南》,共包含31条推荐和16条良好实践声明。基于既往十余年临床研究成果,新版指南突出强调分子检测及靶向治疗的地位,并初步肯定免疫治疗的临床价值。甲状腺未分化(ATC)的管理已然迈入个体化的精准诊疗时代。本文通过解读新版指南要点,指出目前ATC诊疗中获得的巨大进步和依然存在的问题,以帮助临床医师在多学科团队协作下,进一步提升ATC的诊疗能力。

  • 标签: 甲状腺未分化癌 分子检测 靶向治疗 精准医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MWA)治疗低危甲状腺微小乳头状(PTMC)的疗效与安全性,以及消融术后组织的病理学改变。方法采用MWA治疗56例孤立性低危PTMC。消融时在超声引导下采取扩大消融。术后1 d和1、3、6、12个月进行超声随访,消融后前6个月同时监测甲状腺功能,术后3或6个月再次穿刺活检评估肿瘤残留,并记录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本研究回顾性纳入56例PTMC消融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6(3,12)个月,术后1年结节体积从0.05(0.04,0.12)cm3降至0.04(0.00,0.06)cm3(P<0.05),中位体积缩小率为64.99(-14.57,100)%,共有7例(12.50%)患者消融灶完全消失。PTMC经过MWA后,最常见的病理改变是纤维组织增生和慢性炎性反应(21/25,84.00%),其次是梗死。1例患者因术后1年时怀疑淋巴结转移接受外科手术,术后病理证实同侧甲状腺腺叶内存在1个意外发现的PTMC,但未发现淋巴结转移。所有患者并未发现远处转移。术后出现促甲状腺激素一过性降低(P<0.01),但远期与术前无明显差异。1例患者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例患者发生短暂性声音嘶哑。结论超声引导下MWA治疗低危PTMC的疗效良好,安全性较高。纤维组织增生和慢性炎性反应是消融术后最常见的病理改变。

  • 标签: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微波消融 热消融 病理改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科治疗不同时期肝门部胆管(HCCA)患者的预后及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1日至2019年2月28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行根治性手术的171例HCCA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104例,女67例;年龄28~82岁,中位年龄60岁。根据国内《HCCA诊断与治疗指南》发布时间将患者分为2003~2013年组(前期组,69例)和2014~2019年组(后期组,102例)。分析不同时期患者生存预后及术式变化。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切除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前期组患者中位生存期11.0个月,1、3年累积生存率43.5%、13.0%;后期组相应为20.0个月和66.5%、25.6%;后期组患者生存明显改善(χ2=8.552,P<0.05)。前期组无淋巴结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期11.5个月,1、3年累积生存率46.2%、17.9%;后期组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相应为28.0个月和75.1%、34.1%;后期组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生存明显改善(χ2=6.787,P<0.05)。后期组右半肝切除和联合尾状叶切除率分别为22%(23/102)、41%(42/102),明显高于前期组的10%(7/69)、23%(16/69) (χ2=4.378,5.942;P<0.05)。后期组R0切除率为67%(68/102),明显高于前期组的45%(31/69) (χ2=7.979,P<0.05)。结论自2014年后,本中心HCCA外科手术治疗倾向于大范围根治性切除,包括联合尾状叶的右半肝切除,患者的长期生存得到明显提高。

  • 标签: 胆管肿瘤 肝门部胆管癌 右半肝切除术 尾状叶切除术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