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弥漫特发性骨肥厚症(diffuse idiopathic skeletal hyperostosis,DISH)骨化CT分型系统,并分析脊柱前外侧骨化部位及程度与脊柱矢状位形态的相关。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接受全脊柱CT扫描检查109例60岁以上患者的病历资料,男70例,女39例;年龄(68.4±6.9)岁(范围60~88岁)。采用高分辨率CT密度容积重建图像分析各椎间隙水平脊柱前外侧骨化程度,并建立CT分型系统。矢状位测量参数包括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颈椎前凸角(cervical lordosis,CL)、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胸腰段后凸角(thoracolumbar junction angle,TLJ)。采用改良Abelin-Genevois(AG)矢状面分型将不同脊柱矢状面形态分为:AG1型,脊柱后凸顶点位于中、下胸段(T4~T11);AG2型,胸椎无明显后凸;AG3型,后凸顶点位于胸腰段(T12~L2);AG4型,后凸顶点位于上胸段(T1~T3)。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计算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信度。统计分析矢状位参数、AG分型与DISH骨化位置、严重程度的相关。结果建立的DISH骨化CT分型系统根据脊柱各节段前外侧骨化的严重程度,将DISH骨化分为0~3级。分型系统观察者内ICC值为0.871,观察者间ICC值为0.874。结合Resnick的DISH诊断标准,97例(89.0%)患者存在连续4个骨化等级1级以上的脊柱节段。AG1型患者T4~T11节段骨化等级为(1.24±0.69)级,大于AG2型(0.84±0.71)级和AG3型(1.00±0.70)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101,P<0.001);AG3型患者T12~L2节段骨化等级为(1.44±0.87)级,大于AG1型(1.06±0.84)级和AG2型(0.72±0.63)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008,P<0.001);未发现AG4型患者。AG1~3型患者在T1~T3节段骨化等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03,P=0.738);在整个胸椎和腰椎(T1~L5)总骨化等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374,P<0.001),AG1型和AG3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4),但均高于AG2型(P<0.001)。结论新建立的DISH骨化CT分型系统有较高的可信度,可以用于DISH的精细化形态学研究,且证实DISH患者脊柱后凸顶点所在的区域更容易发生脊柱前外侧骨化。

  • 标签: 骨肥厚,弥漫性特发性骨骼 脊柱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艾地苯醌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脑梗死后血管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与安全价值。方法:80例脑梗死后血管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样本,在2019.02~2022.11期间,用药方法比较,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随机化简单分组,对照组/40(尼莫地平治疗),实验组/40(艾地苯醌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对比患者(1)临床指标(MMSE评分、Barthel指数);(2)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胃肠道不适、低血压、面部潮红、皮疹)。结果:实验组对比对照组,患者临床指标、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显著优化意义,(P<0.05)。结论:艾地苯醌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脑梗死后血管认知功能障碍疾病,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艾地苯醌 尼莫地平 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临床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中国青年人群的面部不对称。方法2017年5至12月在北京地区公开招募青年受试者。使用VECTRA H1三维立体照相机为所有受试者拍摄面部三维照片。将照片导入Geomagic Wrap 2017中,标记软组织标志点并建立坐标系,通过外眦点的水平面和过口角点的水平面将面部分为上、中、下3个部分。冠状面上,通过坐标计算双侧标志点到正中矢状面的距离以及睑裂高;面深度方面,通过坐标计算面深度指标,共13个测量指标。以配对t检验比较双侧测量值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并计算双侧绝对差值和非对称率。最后对男性和女性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招募到122名青年受试者,其中男性60名,年龄(25.1±3.8)岁,女性62名,年龄(27.3±4.3)岁。(1)冠状面上,男性双侧耳屏点和口角点到正中矢状面距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双侧外眦点、上睑顶点以及耳屏点到正中矢状面距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标志点中(除外睑裂高),双侧外眦点到正中矢状面的距离绝对差值最小,在男性和女性中分别为(1.00±0.88) mm和(1.08±0.79) mm(t=0.541,P=0.589),非对称率仅为2.1%和2.4%;双侧耳屏点到正中矢状面距离的绝对差值最大,在男性和女性中分别达到(3.45±2.54) mm和(2.89±2.86) mm(t=-1.149,P=0.253),非对称率为4.6%和4.1%。(2)面深度方面,所有受试者双侧面深度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耳屏点到颏前点距离绝对差值最大,在男性和女性中分别达到(2.62±1.69) mm和(2.45±1.69) mm(t=-0.491, P=0.625),非对称率均为1.8%;双侧耳屏点到眉间点距离绝对差值最小,在男性和女性中分别为(1.77±1.25) mm和(1.91±1.54) mm(t=0.587,P=0.558),非对称率为1.4%和1.6%。结论中国青年人群中普遍存在一定的面部不对称,双侧绝对差值一般不超过3.5 mm,上1/3面部的对称较高,下1/3面部对称较低。

  • 标签: 面部不对称 摄影测量法 成像,三维 青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腰椎CT扫描及三维重建图像模拟置入皮质骨轨迹螺钉并进行形态学测量,探讨经皮皮质骨轨迹螺钉置入的可行。方法收集100例成人腰椎病变患者的CT数据,利用Mimics 17.0软件进行CT三维重建,以腰椎椎弓根最小冠状断面的内缘与下缘交界处在椎板上的投影点为进钉点,测量头倾角、外倾角、最大螺钉长度、最大螺钉直径、轨迹与棘突的距离、上终板比率等参数,同时利用三维重建图像观察该轨迹与棘突的关系。结果L1~L5的外倾角分别为9.3°(8.9°,9.8°)、9.6°(8.9°,9.8°)、10.4°(9.5°,11.3°)、11.81°±1.24°和13.6°(12.5°,14.5°),头倾角分别为26.6°(26.0°,27.0°)、26.2°(25.7°,26.5°)、26.9°(26.5°,27.4°)、25.94°±0.92°和24.3°(22.7°,25.4°),头倾角、外倾角各节段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1~L5的最大螺钉直径分别为(5.65±0.49) mm、(6.38±0.60) mm、(6.91±0.67) mm、(7.42±0.76) mm和8.33(7.59,9.01) mm,除L1和L5外各节段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最大螺钉长度分别为36.4(35.4,37.0) mm、36.7(35.8,37.3) mm、37.6(37.1,38.1) mm、37.8 (37.3,38.1) mm和36.2(35.2,36.9) mm,各节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1~L5上终板比率分别为41.08%(34.36%,45.60%)、37.94%(32.97%,43.63%)、40.18%(34.56%,44.49%)、38.61%(34.80%,46.24%)和40.9%(35.32%,46.02%),L1与L2、L2与L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1~L5的轨迹与棘突间的距离分别为(7.27±1.23) mm、7.19(5.97,8.28) mm、7.32(6.01,8.28) mm、(7.31±1.36) mm和7.45(6.32,8.23) mm。CT矢状位重建图像中轨迹尖端位于上终板的后2/5附近,轨迹延长线位于棘突下缘。CT三维重建图像中模拟螺钉与棘突不冲突。结论腰椎皮质骨轨迹螺钉可经皮置入且棘突不会妨碍其置入过程,棘突和上终板可作为指导经皮置入皮质骨轨迹螺钉的标志,数字化模拟置钉为经皮皮质骨轨迹螺钉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 标签: 腰椎 骨螺丝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 简介:摘要:根据电网近十年的运行资料统计,90%的线路故障为瞬时故障,重合闸的正确动作率为99.57%。本文通过对一起500kV线路连续瞬时故障导致线路失电的案例进行分析,结合线路保护装置、断路器保护装置、故障录波、NCS监控后台、故障测距装置、开关本体状态等设备情况,综合分析讨论继电保护装置动作和重合闸的动作正确、一次开关分合的动作特性说明,以及现场线路的勘查最终确定故障点。通过对整个时序的分析,有利于其他电厂或变电站对于类似故障的判断和分析。

  • 标签: 输电线路 继电保护 重合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