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当前全纳教育是一个关键点,教育界一直在致力推进这一项教育内容,从而能让每个残疾孩子可以接受教育。对于一些重度残疾儿童来说,送教上门是帮助他们接受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借助这样的方法可以提升残疾儿童的教育普及率,与此同时可以很好地保障和改善他们的生活。这样的举措也是尊重生命,传播大爱这一理念的有力体现。对送教上门这一项工作研究之后,可以明确要让这一项工作的效果不断提升,还需要不断努力,此文就对这些问题进行简要分析,立足农村残疾儿童,对送教上门工作进行分析。

  • 标签: 农村 残疾儿童 送教上门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单中心儿童受者肾移植疗效的总结,探讨安全有效扩大供肾来源与提高儿童肾移植成功率的举措。方法2002年9月至2019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实施儿童肾移植(受者年龄<18岁)111例,根据成人供肾41例及儿童供肾70例分为两个大组,前者又分为亲属活体供肾19例及器官捐献供肾22例两个亚组,后者分为单侧供肾移植48例及双侧供肾移植22例两个亚组。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和移植预后。结果成人供肾组受者年龄为(15.6±1.9)岁,亲属活体供肾组术后发生移植物功能恢复延迟0例,器官捐献供肾组6例(27.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2~181个月,移植肾1、5年存活率在亲属活体供肾组和器官捐献供肾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年:100%比94.1%;5年:93.8%比94.1%)。儿童供肾组的供者年龄在单侧供肾组和双侧供肾组分别为6(0.6,60.0)个月和0.5(0.1,2.0)个月(P<0.05),受者年龄分别为(9.5±5.3)岁和(11.5±1.8)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包括<1岁的婴儿受者肾移植7例。单侧供肾移植组3例(6.3%)发生血栓,双侧供肾移植组5例(22.7%)发生血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随访4~54个月,移植肾1、2年存活率在单侧供肾组为85%和80%,在双侧供肾组为75%和7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血栓形成外,导致儿童移植肾功能丧失的其他原因包括急性排斥反应和原发病复发等。儿童移植受者1年存活率在单侧供肾组为98%,双侧供肾组为95%。结论成人供肾给大龄患儿可获得满意疗效,儿童供肾给儿童受者的移植肾存活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对新生儿供肾,应在充分评估风险后使用。

  • 标签: 肾移植 儿童 存活率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1例儿童肾移植术后新生供者特异性抗体(de-novo donor specific antibody,dnDSA)介导排斥反应的临床资料。对儿童移植术后dnDSA产生的风险因素与预防策略、晚期发生的抗体介导排斥反应的临床特点和治疗体会进行总结和分析。

  • 标签: 儿童 肾移植 抗体介导排斥反应 供者特异性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对奥美拉唑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纳入病例70例,均为我院2014年2月份到2015年2月份收治的符合诊断标准的儿童过敏性紫癜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实验组增肌奥美拉唑治疗。对两组患儿的治疗疗效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总有效率经对比,差别显著,实验组比对照组高,P<0.05,具备统计上的意义;实验组的症状消失时间比对照组短,差别明显,P<0.05,具备统计上的意义。结论应用奥美拉唑对儿童过敏性紫癜进行治疗,能够快速缩短治疗时间,疗效理想,值得推荐。

  • 标签: 奥美拉唑 儿童过敏性紫癜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儿童心脏手术后30 d非计划再入院率、危险因素及原因。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和维普期刊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8月15日发表的有关儿童心脏手术后30 d非计划再入院的文献。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项研究,包括81 633例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儿童心脏手术后30 d非计划再入院率为11.5%(95%CI 9.9%~13%);心脏并发症24.0%(95%CI 10.7%~45.7%),感染18.7%(95%CI 13.7%~25.3%),呼吸道并发症18.0%(95%CI 10.7%~27.5%),胸腔积液11.5%(95%CI 8.3%~16.7%),胃肠道并发症12.3%(95%CI 8.3%~17.4%)是患儿30 d非计划性再入院的主要原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遗传综合征(OR=1.25,95%CI 1.18~1.33,P<0.05)、术后住院时间>14 d (OR=1.62,95%CI 1.05~2.50,P<0.05)是患儿30 d非计划性再入院的危险因素。结论儿童心脏手术后30 d非计划再入院率较高,心脏并发症、感染、呼吸道并发症、胸腔积液、胃肠道并发症是患儿30 d非计划性再入院的主要原因,遗传综合征、术后住院时间是患儿30 d非计划性再入院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心脏外科手术 30天非计划再入院 Meta分析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儿童心脏手术后30 d非计划再入院率、危险因素及原因。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和维普期刊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8月15日发表的有关儿童心脏手术后30 d非计划再入院的文献。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项研究,包括81 633例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儿童心脏手术后30 d非计划再入院率为11.5%(95%CI 9.9%~13%);心脏并发症24.0%(95%CI 10.7%~45.7%),感染18.7%(95%CI 13.7%~25.3%),呼吸道并发症18.0%(95%CI 10.7%~27.5%),胸腔积液11.5%(95%CI 8.3%~16.7%),胃肠道并发症12.3%(95%CI 8.3%~17.4%)是患儿30 d非计划性再入院的主要原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遗传综合征(OR=1.25,95%CI 1.18~1.33,P<0.05)、术后住院时间>14 d (OR=1.62,95%CI 1.05~2.50,P<0.05)是患儿30 d非计划性再入院的危险因素。结论儿童心脏手术后30 d非计划再入院率较高,心脏并发症、感染、呼吸道并发症、胸腔积液、胃肠道并发症是患儿30 d非计划性再入院的主要原因,遗传综合征、术后住院时间是患儿30 d非计划性再入院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心脏外科手术 30天非计划再入院 Meta分析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及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术后首次131I治疗前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sTg)预测131I治疗效果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166例儿童及青少年DTC患者[男28例,女138例,年龄(16.5±3.0)岁]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甲状腺全切及131I治疗。131I治疗后6~12个月进行疗效评价,据治疗结果分为反应完全(ER)组与反应不完全(非ER)组。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2组间临床病理资料,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131I治疗效果的独立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sTg对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ER患者61例,非ER患者105例。非ER组sTg水平明显高于ER组[52.5(11.8,259.1)和3.0(1.5,9.7) μg/L;z=6.508,P<0.001];2组患者的年龄、初始危险度分层、N分期、M分期、淋巴结转移比例及131I治疗剂量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2.622和3.000,z=2.678, χ2=11.432和16.299;均P<0.05)。sTg[比值比(OR)=1.156,P=0.002]及131I治疗剂量(OR=0.958,P=0.048)是影响131I治疗效果的独立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sTg预测疗效的最佳截断值为16.1 μg/L,灵敏度和特异性为72.4%(76/105)和96.7%(59/61)。结论sTg可预测儿童及青少年DTC患者首次131I治疗效果,sTg≤16.1 μg/L时,获得ER的概率较高。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放射疗法 碘放射性同位素 甲状腺球蛋白 儿童 青少年 治疗结果 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