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纳洛酮及醒脑静治疗急性中毒昏迷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80例急性中毒昏迷患者分为两组,各4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单用醒脑静或纳洛酮进行治疗;观察组联合醒脑静与纳洛酮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有效率为77.5%和95.0%(P<0.05),神志清醒时间和肢体运动恢复时间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联合醒脑静与纳洛酮治疗急性中毒昏迷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

  • 标签: 急性中毒昏迷 醒脑静 纳洛酮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百草枯(paraquat,PQ)肺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6至8周龄的C57BL/6雄鼠按照完全随机化分组的方法分为四组,实验组(共3组,每组9只)经腹腔注射40 mg/kg PQ建立染毒模型,对照组(9只)小鼠腹腔注射同等剂量生理盐水。PQ注射后2 d、7 d和14 d,分别麻醉后处死小鼠取出肺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变化,并应用串联质谱标记技术(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tag technology, TMT)分析各时间点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肺组织中差异蛋白表达情况,并进行功能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Q-2 d、7 d、14 d分别有91个(69升高,22降低)、160个(103升高,57降低)和78个(45升高,33降低)蛋白的差异表达有统计学意义;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PQ-2 d和PQ-7 d组差异蛋白均以细胞外分布最多,而PQ-14d组中差异蛋白位于细胞核内最多;GO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PQ-2d和7 d以体液免疫和凝血相关的反应为主,PQ-14d以中性粒细胞聚集等趋化和调控反应为主;KEGG分析显示,补体-凝血级联在PQ-2 d和7 d组中占据首要地位,而PQ-14 d组中以细胞色素P450对异生物的代谢途径为首。结论本研究应用TMT技术对PQ中毒小鼠不同时间点的肺脏进行蛋白组学分析,从蛋白分子角度揭示了PQ肺损伤的分子机制,发现并提出体液免疫和补体-凝血途径是PQ肺损伤的关键,为后续临床研究和治疗方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 标签: 蛋白组学分析 串联质谱标记技术 百草枯 肺损伤 中毒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百草枯(paraquat, PQ)中毒早期存在呼吸困难的患者应用高流量鼻导管吸氧(high flow nasal cannulae, HFNC),评估此治疗措施对急性PQ中毒患者早期呼吸困难的改善情况。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2017年5月1日至2018年5月1日因急性PQ中毒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的患者。纳入标准:急性PQ中毒伴呼吸困难的患者,并符合以下条件:呼吸困难伴呼吸频率(respiration rate, RR) >25次/min或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O2, PCO2)<32 mmHg(1 mmHg=0.133 kPa)。记录HFNC应用前及应用后15 min、30 min及1、2、4、6、12、24 h的RR、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 SPO2)、心率(heart rate, 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记录应用前、应用后6 h、24 h的血气结果。比较患者应用HFNC前后的RR、SPO2、HR、MAP、PCO2、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2, PO2)、pH以及动脉血乳酸(lactic acid, Lac)的改善情况。组间差异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有50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经随访28 d,存活26例,死亡2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本特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自诉服毒量、入院首次尿PQ浓度定量、Lac、PaCO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生化检查结果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HFNC可以明显降低所有患者各时间点的RR和HR,应用后6 h的PaCO2明显升高,36 mmHg(34,38)mmHg vs 30 mmHg(27,32)mmHg,P<0.05。而MAP、SPO2、PO2、pH以及Lac在应用HFNC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比较生存组与死亡组在应用HFNC前后的RR及HR变化,发现生存组在应用HFNC后RR和HR比死亡组降低的更为明显,生存组患者应用HFNC的最大流速明显低于死亡组,35 L/min(25,40) L/min vs 55 L/min(50,60) L/min,P<0.01。结论HFNC可以明显降低急性PQ中毒伴呼吸困难患者早期的RR和HR,通过降低患者自身耗氧量对中毒后患者的相对或绝对低氧状态具有明显改善作用。

  • 标签: 百草枯 中毒 呼吸窘迫 高流量鼻导管吸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诊重症监护室中毒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救治的中毒患者共68例,及时采取对症措施进行治疗,分析中毒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情况。结果本组患者经抢救治疗后,64例(94.1%)成功获救,4例(5.9%)死亡。结论及时明确中毒患者的中毒原因,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对症措施进行治疗,是成功抢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 标签: 急诊 重症监护室 中毒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综合性护理在急性胃炎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在2017年1月~6月收治的胃炎患者8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60例,实验组采用的是综合性的临床护理,对照组采用的是常规的临床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病情恢复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恢复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患者恢复的总有效率为85%,实验组患者的恢复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胃炎患者的护理中应用综合性的护理可以提升患者的病情恢复效果,并且患者对于治疗的满意度高,可以进行临床的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急性胃炎 综合性护理 效果观察
  • 作者: 刘伟
  • 学科: 医药卫生 > 心血管疾病
  • 创建时间:2023-05-28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第10期
  • 机构:仁寿县第二人民医院,四川眉山620575
  • 简介: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它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的心肌缺血坏死所引起的。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很高,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甚至死亡。本文将介绍一些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要点。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要点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浅析临床治疗首发症状为酮症酸中毒小儿糖尿病的价值以及效果。方法 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该院自 2013年 10月— 2016年 10月期间收治的 20例首发症状为酮症酸中毒的小儿糖尿病患儿,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形式随机分为两组,为参照组( n=10)与实验组( n=10),将采取纠正酸中毒、扩充血容量、平衡水电解质等方式治疗的患儿作为参照组,将采取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治疗的患儿作为实验组,分析对比经不同治疗后两组患儿胰空腹血糖、餐后 2 h血糖、空腹胰岛素、餐后 2 h胰岛素以及治疗效果。结果 经不同治疗后中实验组患儿胰空腹血糖( 10.35±0.25) mmol/L、餐后 2 h血糖( 14.35±0.34) mmol/L、空腹胰岛素( 6.34±0.33) μIV/mL、餐后 2 h胰岛素( 22.35±5.64) μIV/mL、治疗效果 80.00%等显著优于参照组患儿胰空腹血糖( 13.21±0.41) mmol/L、餐后 2 h血糖( 17.11±0.37) mmol/L、空腹胰岛素( 2.68±0.64) μIV/mL、餐后 2 h胰岛素( 6.14±0.35) μIV/mL、治疗效果 40.00%,对比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将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治疗应用在小儿糖尿病中疗效显著,对于治疗首发症状为酮症酸中毒小儿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 酮症酸中毒;小儿糖尿病;临床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囊肿性纤维化急性加重患儿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在2022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41例肺囊肿性纤维化急性加重患儿当作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20例施以常规护理,研究组21例施行综合护理,比较两组的干预结局。结果:研究组的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护理总有效率(95.24%)比对照组(70.00%)高,P<0.05。结论:综合护理可提高肺囊肿性纤维化急性加重患儿的疗效与舒适度。

  • 标签: 肺囊肿性纤维化 患儿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疾病严重程度评分(SCORTEN)及ABCD-10评分系统对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TEN患者出现死亡结局的预测评估效能。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21年4月于四川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85例SJS/TEN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SCORTEN及ABCD-10每个分数层患者的预期死亡率及实际死亡率,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及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估SCORTEN及ABCD-10对死亡的预测力及校准度。结果85例患者中男37例,女48例,年龄14 ~ 88(52.36 ± 19.31)岁,其中SJS 61例,SJS/TEN重叠6例,TEN 18例。死亡10例,病死率为11.76%。在SCORTEN和ABCD-10的危险因素中,年龄 > 40岁或 ≥ 50岁、入院第1天表皮剥脱 > 10%体表面积、心率 > 120次/min、血清尿素氮 > 10 mmol/L、血清碳酸氢盐 < 20 mmol/L与该组患者死亡存在统计学相关性(χ2值分别为4.46、6.18、25.50、15.13、7.59、8.38,均P < 0.05),而伴恶性肿瘤、血清葡萄糖水平 > 14 mmol/L及入院前透析与死亡无统计学相关性(χ2值分别为0.35、0.10、1.38,均P > 0.05)。SCORTEN和ABCD-10每个分数层患者的预期死亡率与实际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ROC曲线显示SCORTEN及ABCD-10均对死亡有良好的预测力(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4、0.867,95% CI分别为0.758 ~ 0.990、0.773 ~ 0.962),但SCORTEN的模型拟合度优于ABCD-10(P值分别为0.944、0.048)。结论SCORTEN及ABCD-10评分系统均可在早期较准确地预测SJS/TEN患者的死亡概率,其中以SCORTEN校准更好,预测性能更优。

  • 标签: 表皮坏死松解症,中毒性 Stevens-Johnson综合征 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预后 死亡 SCORTEN ABCD-1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逆行性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效果价值。方法2015年1年—2017年10月,选择在我院诊治的急性阑尾炎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2例与对照组38例,观察组给予内镜逆行性手术,对照组给予常规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记录与观察两组预后。结果两组都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与术后住院时间都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切口出血、腹腔积水与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4.8%,对照组为26.3%,观察组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镜下逆行性手术对急性阑尾炎具有诊治的双重效果,能减少对患者的创伤,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内镜下逆行手术 急性阑尾炎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饮食及运动习惯与急性胰腺炎发病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20年9月本院收治的2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同期收治的2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应用乌司他丁治疗,观察组应用营养支持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各项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糖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ACT、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糖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饮食及运动习惯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血糖与凝血功能。

  • 标签: 饮食及运动习惯 急性胰腺炎 发病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腔内血栓减容技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96例急性股腘动脉血栓形成患者行导管溶栓(CDT)、AngioJet和Rotarex机械血栓抽吸术(PMT)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96例患者均完成血栓减容治疗,CDT组36例,AngioJet组28例,Rotarex组32例。单纯Angiojet血栓抽吸减容率89.3%(25/28),临床成功率92.8%(26/28);单纯Rotarex血栓抽吸减容率87.5%(28/32),临床成功率96.8%(31/32);CDT溶栓组血栓减容率61.1%(22/36),其中溶栓期间改为切开取栓的8例,PMT 6例,临床成功率86.1%(31/36)。术中远端动脉栓塞率21.4%,穿刺点和局部皮下血肿发生率10.7%,血管破裂率2.1%。中位随访13个月无新发大截肢病例,生存率为97.9%,一期通畅率为67.8%,二期动脉通畅率85.7%。结论PMT较CDT在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方面具有更高的有效率和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外周血管疾病 血栓形成 血管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集束化护理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2018年6月—2019年5月收治的7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实施血管内介入术及优质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得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两组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量表各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两组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术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有积极影响,还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建议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

  • 标签: 卒中 生活质量 集束化护理 日常生活能力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亚砷酸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并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采取亚砷酸联用维甲酸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用维甲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症状完全缓解时间、外周血象水平恢复时间、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早幼粒细胞占比均降低,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砷酸联合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效果较单用维甲酸更为显著,且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更少。

  • 标签: 亚砷酸 维甲酸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儿童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低,年发病率约为1/10万,其发病原因多样,目前尚无规范的治疗方法。本文报道1例急诊采用机械取栓术治疗的因心脏黏液瘤引发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儿。术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为9分,术后第3天为0分;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因术前未行静脉溶栓治疗,术后第5天即行心房黏液瘤切除术。术后3个月随访,患儿恢复良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儿童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低,年发病率约为1/10万,其发病原因多样,目前尚无规范的治疗方法。本文报道1例急诊采用机械取栓术治疗的因心脏黏液瘤引发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儿。术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为9分,术后第3天为0分;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因术前未行静脉溶栓治疗,术后第5天即行心房黏液瘤切除术。术后3个月随访,患儿恢复良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合适的治疗方案。方法自2020年1月16日至2月26日,湖北省多个心脏大血管中心共完成37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手术,包括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开放手术18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介入手术19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方式包括Stanford升主动脉置换10例(55.55%),Bentall手术7例(38.89%);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14例(77.8%)。19例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行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2例同时采用左锁骨下动脉的烟囱技术。结果本组住院30天内无死亡病例。术前核酸检测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7例,疑似3例进行急诊手术。大部分手术(62.2%,23/37)采用了三级防护,11例主动脉夹层术后复查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目前尚未发生医护人员感染及患者交叉感染。结论在疫情期间,术前应仔细鉴别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是否合并COVID-19。应遵循"肺炎疫情防控为重,确诊病例首选保守,择期手术尽量延迟,急危重症合理手术"治疗原则,可以最大限度挽救患者生命,避免疫情扩散。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心血管外科 主动脉夹层 急诊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栓抽吸导管与替罗非班联合用于PCI术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血栓病变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试验组给予血栓抽吸导管与替罗非班联合用于PCI术治疗,对照组给予直接PCI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差异。结果治疗后研究组TIMI血流分级及MBG分级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术后12h内STR、LVEF较对照组高;CK-MB、TnI峰值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分别经t检验或者卡方检验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抽吸联合盐酸替罗非班在STEMI患者的急诊介入治疗中有较好的辅助治疗效果。

  • 标签: 血栓抽吸导管 替罗非班 PCI 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冠脉血栓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