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近年,很多移植中心对肝肾功能衰竭的患者进行肝肾联合移植术,但是对于术前高致敏即预存大量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或供者特异性抗体(DSA)的受者的手术效果、诱导治疗方案和早期免疫抑制治疗方案仍然存在争议。本文报道1例高致敏受者肝肾联合移植术后HLA抗体尤其是DSA抗体强度显著降低,受者术后肝肾功能恢复良好,肝肾联合移植可能成为高致敏肾移植受者的一种新的选择。

  • 标签: 肝肾联合移植 人类白细胞抗原 抗体
  • 简介:摘要随着甲状腺结节的发病及检出率日益增高,甲状腺结节的分子标记物在鉴别结节的性质,术前诊断及患者预后都有重要作用。本文总结归纳关于相关分子标记物及检测手段在甲状腺结节诊治中的更新进展,结论表明甲状腺结节的单个致病分子的研究较为成熟,多分子联合检测手段可提高诊断精确率,同时提供更加可靠的分子依据,指导手术及术后药物治疗。尽管其还未能替代"金标准-病理诊断",但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管理和治疗,必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标签: 甲状腺结节 分子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移植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PTLD)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PTLD患者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为58岁男性,因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接受CDOP方案化疗6个周期,疗效达部分缓解后于2019年11月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3个月余出现EB病毒血症及多处异常高代谢淋巴结,病理活组织检查确诊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EB病毒阳性多形性PTLD。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及抗病毒治疗后症状好转,后因噬血细胞综合征及多器官衰竭而死亡。结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PTLD罕见,临床表现异质性较大,早期防治EB病毒感染、及时行PET-CT或病理活组织检查有助于早期识别。

  • 标签: 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 爱泼斯坦巴尔病毒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3D TableTrixTM干细胞微载体培养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并进一步评价其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UC-MSCs在3D TableTrixTM体系中培养7 d后,评价细胞活力并通过细胞形态观察、三向分化以及流式细胞术进行干细胞鉴定。通过植入裸鼠皮下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进一步评价3D TableTrixTM体系的生物安全性。将12只新西兰大白兔制作双膝关节股骨滑车软骨缺损模型,后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不予任何治疗;UC-MSCs组,置于载有UC-MSCs的3D TableTrixTM(UC-MSCs组)。于术后3、6个月分别取材,进行大体观察、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Masson染色并对比观察,并依照国际软骨修复协会(International Cartilage Repair Society,ICRS)大体观和组织学评分对再生组织的进行定量评价。结果UC-MSCs在3D TableTrixTM体系中存活良好,培养7 d后活死染色未见明显死细胞,且在三维支架内部实现了明显增殖。将细胞消化后进行鉴定,证实细胞保持了其作为干细胞的特征。裸鼠皮下植入28 d后,见团块形成,外有纤维包膜包裹。HE染色可见3D TableTrixTM支架结构完整并有新生血管长入。在体内研究中,将3D TableTrixTM填充软骨缺损区域,经过3个月和6个月的观察,显示UC-MSCs组的软骨修复效果优于对照组,且3个月及6个月的ICRS大体观评分分别为(8.50±0.58)分和(11.25±0.96)分,高于对照组(4.50±0.58)分和(8.75±0.50)分,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3个月及6个月的组织学评分分别为(11.00±2.16)分和(17.00±0.82)分,亦高于对照组的(5.25±0.50)分和(11.25±0.9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 TableTrixTM干细胞微载体为干细胞培养提供了理想的微环境,并可以用于软骨缺损的治疗。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软骨,关节 动物实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亚砷酸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并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采取亚砷酸联用维甲酸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用维甲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症状完全缓解时间、外周血象水平恢复时间、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早幼粒细胞占比均降低,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砷酸联合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效果较单用维甲酸更为显著,且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更少。

  • 标签: 亚砷酸 维甲酸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 不同 血液透析 方式 对尿毒症 维持性血 液透析( MHD ) 患者 中的 细胞免疫功能 造成 的影响。 方法: 选取 2019 年 02 月 --2020 年 02 月在某三甲 医院 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 MHD )的 90 例 尿毒症 患者 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1 、 2 、 3 三组,每组 30 例, 1 组选用普通血液透析( HD )方式, 2 组选用高通量血液透析( HFD )方式, 3 组选用血液透析滤过( HDF )方式 , 对比三组在血液透析之前和血液透析后 48 小时之后 CD4 + 指标测定结果、 CD8 + 指标测定结果 。 结果: 2 组 患者 血透 后 48 小时之后 CD4 + 测定结果 较 1 组 患者有明显 提升( P<0.05 ), 3 组 患者 血透 后 48 小时之后 CD4 + 测定结果 较 2 组、 1 组 有明显 提升( P<0.05 ) ;各个组别维持性血透后 48 小时之后 CD8 + 测定结果无明显差异( P>0.05 ) 。 结论: 和

  • 标签: 透析方式 尿毒症 维持性血 液 透 析 细胞免疫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L861Q突变临床特征,与L858R突变临床特征对比研究,分析二者突变临床特征差异及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12年7月至2018年1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基因检测中心行EGFR基因检测的70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回顾性分析L861Q、L858R突变临床特征及二者突变临床特征相对比。结果13例L861Q突变均发生于腺癌未合并其他肿瘤组,L861Q腺癌突变率高于其他类型(P=0.004)。L858R突变特征表现为:女性组突变率高于男性组(χ2=19.562,P<0.001)、不吸烟组突变率高于吸烟组(χ2=15.859,P<0.001)、右肺肿瘤突变率高于左肺肿瘤(χ2=5.601,P=0.020)、腺癌组突变率高于其他组(χ2=16.282,P<0.001)、Ⅳ期组肿瘤突变率高于Ⅰ~Ⅲ期组(χ2=5.996,P=0.016)。L861Q与L858R女性组突变率高于男性组,年龄≥50岁组突变率高于年龄<50岁组,未合并其他肿瘤组突变率高于合并组,并发骨转移组突变率高于无转移组,二者突变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861Q与L858R突变临床特征在有无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和是否并发胸膜、淋巴结、头颅转移及临床分期组恰相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L861Q突变以腺癌多见,L858R突变以非吸烟、女性、右肺、Ⅳ期、腺癌多见。L861Q与L858R突变在性别、年龄、是否吸烟、病理分型、肿瘤发生部位、是否合并其他肿瘤、有无并发骨转移突变临床特征相一致;在肿瘤分期,是否并发胸膜、淋巴结、头颅转移及有无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突变临床特征相反。

  • 标签: 癌,非小细胞 L861Q L858R 临床特征 突变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CT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方法在预测胰腺癌CD8+T细胞浸润及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7年1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手术切除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150例,采用简单随机化法,按照7∶3比例将患者划分为训练集(n=105)和验证集(n=45)。以病理免疫组化染色评价CD8+T细胞浸润,以中位数为界,将患者分为高浸润组和低浸润组,均为75例。生存资料的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基于训练集术前静脉期增强CT图像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Wilcoxon检验和最大相关最小冗余法选取最优特征集。在此基础上,构建3种监督学习的机器学习模型,分别为决策树、随机森林和极端随机树模型,在验证集中对其预测胰腺癌CD8+T细胞浸润状态的效能进行验证,评价指标包括: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F1分数、准确度、精确度和召回率。结果高浸润组与低浸润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别为875、529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1.53,P<0.001)。在训练集中筛选出10个影像组学特征,基于这10个最优影像组学特征建立的决策树、随机森林和极端随机树模型在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620、0.704、0.745,F1分数为0.457、0.667、0.744,准确度为57.8%、68.9%、75.6%,精确度为66.7%、73.7%、80.0%,召回率为34.8%、60.9%、69.6%。结论CD8+T细胞高浸润组胰腺癌的预后优于低浸润组,基于影像组学的极端随机树模型在预测胰腺癌CD8+T细胞浸润上具有较高价值。

  • 标签: 胰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机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