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2016年10月29—3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的纪念亨利·詹姆斯逝世一百周年专题研讨会“理解·亨利·詹姆斯”在京举行。来自世界各地二十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20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本次会议特别邀请到北京大学英语系的唐纳德·斯通(DonaldStone)教授(他也是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研究中心的荣誉教授)、美国克瑞顿大学(CreightonUni—versity)的格雷格·扎卡赖亚斯(GregZacharias)教授(他也是美国亨利·詹姆斯协会的执行主席,

  • 标签: 专题研讨会 詹姆斯 亨利 学术讲座 逝世 纪念
  • 简介:19世纪美国小说家赫曼·麦尔维尔的中篇小说《比利·巴德》免除了英美文学中惯常的道德训诫的负担,引经据典、迂回曲折地传达出这样一个寓意:文学,尤其是小说艺术,作为一种叙述方式称得上是一门“揭示真相的伟大艺术”(麦尔维尔评论莎士比亚作品的话)。它以多元的视角和真实的细节呈现由内而外地揭示了被历史话语、政治宣传以及神话、宗教、哲学和文学典籍所遮蔽的历史真相、文明真相和人生真相。本文从三个方面解读麦尔维尔如何用文学的形式揭示被掩盖的历史真相、文明真相和人生真相,以此构建他所期待的美国民族文学,并在文学中寄托他自己的精神信仰。

  • 标签: 麦尔维尔 比利·巴德 文学 真相
  • 简介:英国文化批评家马修·阿诺德在提到霍桑的旅英札记《我们的老家》时说,霍桑缺少知识分子应有的“公允态度”,他在英格兰“与英国的非利士人为伍”。根据阿诺德的文化概念以及他对英国非利士人的界定,霍桑的问题在于他缺少希腊精神的那种“意识的自发性”,也就是那种欲彻底弄懂事物真相的“智性冲动”。本文从霍桑生活的具体历史背景出发,以阿诺德对霍桑的评价为引子,通过分析《红字》的道德主题,探讨在思想与道德的冲突中,霍桑为何总是让思想隐退,以道德作为救赎之路。

  • 标签: 霍桑 《红字》 阿诺德 自由思想 道德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