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埃德加·爱伦·坡在其小说创作中注重将“侧目而视”当作其“秘密写作”的认知理据,主张用“暗示性的一瞥”去聚焦核心寓意层面,并使之与解码层面上的“视网膜外围聚焦”形成精巧的逻辑对位关联。基于此,本文围绕坡的小说文本中零散出现的三个关键命题——“真实比虚构更奇怪”、“暗示性的一瞥”及“游戏之外的事物”——进行创作层面上的探析,说明其功能得以实现的认知基础均关联着作为视觉诗学原则的“侧目而视”。

  • 标签: 埃德加·爱伦·坡 “侧目而视” 认知 小说美学
  • 简介:爱伦·坡曾较为系统地阐发过其诗歌创作美学,而围绕小说创作美学所生发的理论观念则大抵流于支离破碎,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国内外爱伦·坡创作美学研究表现出“重诗歌轻小说”之偏颇现状。鉴于此,本文拟对坡的散见于各类报刊著述中的小说美学点滴加以发掘、补遗、整合,在此基础上提出爱伦·坡小说美学的四个核心层面——“真实观”、“寓意观”、“读者观”及“情节观”,它们分别在“逼真”与“怪诞”、“明流”与“暗流”、“编码”与“解码”、“偏离”与“回归”之间寻求诗学上的辩证平衡。

  • 标签: 爱伦·坡 小说 美学
  • 简介:《一桶艾蒙提拉多酒》通常被视为坡的经典复仇叙事。国内外学界的讨论亦较多地聚焦于主人公是否忏悔这一伦理维度。而坡力图在作品中植入的深层语义结构(作为坡所倡导的"秘密写作"机制)往往得不到关注。鉴于此,本文拟从文本边缘地带隐匿的"共济会"元素入手,分析其如何借助理想读者的"侧目而视"转化为新的逻辑语义中心,进而成为作品中历史文化内涵得以衍生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试图将故事进一步纳入"元语"图式,通过对情节中的一个核心短语"最后一块石头"进行美学功能分析,说明《一桶艾蒙提拉多酒》在其复仇叙事的表象之下如何精妙地植入了一则以坡的"情节整体观"为阐发对象的小说创作寓言。

  • 标签: 埃德加·爱伦·坡 《一桶艾蒙提拉多酒》 秘密写作 共济会
  • 简介:“替身”是人类思维的独特表征。自1796年德国作家让·保罗首次创造并使用这一概念起,“替身”业已历经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乃至现代主义的洗礼。出于讨论的可行性之考虑,本文拟聚焦于19世纪以来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替身文学”,从“理论内涵与嬗变”和“文学想象与批评”这两大层面对“替身母题”展开讨论。前者旨在说明文学替身现象如何与人类学、心理学、叙述学乃至哲学等众多领域发生着关联;后者则旨在观照具体文本的美学特质及其相关批评路径,并藉此梳理“替身文学”在其形式层面上的演进脉络:从“善恶对立模式”到“精神分裂模式”到“伦理混沌模式”再到“身份换位模式”,“替身母题”逐渐实现了其文学意义上的现代性。此外。本文还将基于“文学与科学”这一跨学科命题,着重考察21世纪以来西方认知神经科学家围绕“自体窥视”和“出体经验”等典型替身现象所展开的科学实验,尝试为“替身”这一看似非理性的文学现象找到其科学的认知理据。

  • 标签: 替身 心理分析 精神分裂 现代性 认知神经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