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移位的危险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摘要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行椎体强化术后发生骨水泥移位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1 538例OVC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77例,女1 161例;年龄45~115岁[(71.7±10.8)岁]。患者均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骨水泥移位组(78例)和骨水泥非移位组(1 460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术前骨密度、基础疾病、病变节段、手术方式、手术入路、骨水泥渗漏(前缘)、骨水泥黏度、骨水泥弥散比、骨水泥交织度、矢状位骨水泥填充位置、骨水泥靶向位置、骨水泥距上下终板间的距离及佩戴支具时间等与椎体强化术后发生骨水泥移位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椎体强化术后发生骨水泥移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术前骨密度、病变节段、手术方式、骨水泥渗漏(前缘)、骨水泥黏度、骨水泥弥散比、骨水泥交织度、矢状位骨水泥填充位置、骨水泥靶向位置、骨水泥距上下终板间的距离及佩戴支具时间与椎体强化术后发生骨水泥移位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而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及手术入路4个因素与椎体强化术后发生骨水泥移位不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术前骨密度(OR=2.45,95%CI 1.81~7.50,P<0.01)、手术方式(OR=4.56,95%CI 1.86~8.44,P<0.01)、骨水泥渗漏(前缘)(OR=5.77,95%CI 2.85~9.20,P<0.01)、骨水泥黏度(OR=7.36,95%CI 1.01~1.77,P<0.01)、骨水泥弥散比(OR=6.84,95%CI 1.69~13.39,P<0.01)、骨水泥交织度(OR=8.97,95%CI 2.29~14.97,P<0.01)、矢状位骨水泥填充位置(OR=6.39,95%CI 1.06~9.47,P<0.01)、骨水泥靶向位置(OR=7.93,95%CI 1.64~11.84,P<0.01)、骨水泥距上下终板间的距离(OR=6.78,95%CI 1.84~6.96,P<0.01)及佩戴支具时间(OR=9.55,95%CI 2.26~9.38,P<0.01)与椎体强化术后发生骨水泥移位显著相关。结论术前骨密度低、PKP手术、骨水泥前缘渗漏、骨水泥黏度低、骨水泥弥散比小、骨水泥交织度小、矢状位骨水泥填充于椎体前1/3和前中2/3、骨水泥非靶向注射、骨水泥距上下终板间的距离大及佩戴支具时间短为OVCF患者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移位的独立危险因素。
出处 《中华创伤杂志》 2022年03期
出版日期 2022年12月13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