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摘要:兴趣品质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对体育学科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进而提高学生对体育素养。而且良好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当今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被束缚在密集的考试和大量的习题之中,缺少进行体育锻炼的机会。同时学校也将教学重点放在文化课的教学上,对体育等素质能力教育培养的重视程度不足。在这种教育成长环境下,学生的成长出现偏颇,学生无法达到社会希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免疫力的提高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同时学生的身体各项机能逐渐成熟健康成长。高中是学生心智完善的重要时期,面对严峻的升学压力尚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不足。学生只有在适度的压力下才能长期保持高效的学习。而在体育活动中所产生的多巴胺等激素不仅可以调节情绪,还能有效调动人体多项生长激素。在独生子女的社会大环境下,学生长期生活在家庭的中心得到家人的全方位呵护,使学生难以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并且缺乏宽容,合作等重要意志品质。在一些体育活动中如篮球,足球等,需要参加者进行有效的团队合作。学生通过参加团队项目的体育活动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了解到团队的重要性,在长跑,跳高等个人项目中培养自己坚持不懈,勇于挑战自我的品质。由于学生的生长环境不同导致其身体素质和对体育运动的认识不一,所以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培养会存在一定障碍。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进行个体化教学,让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到体育运动的快乐,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通过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可以发自内心的爱上运动,自主进行体育活动。教师将体育兴趣的培养着眼于倾向性,广泛性,持久性使学生可以终身受益,感受到体育学习的魅力。学校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也是在积极响应国家“每天运动一小时”的政策。由此学校教育要兼顾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利用体育教学舒缓学习压力,提高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磨炼个人的意志品质。
出处 《中小学教育》 2020年12期
关键词
出版日期 2020年11月30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