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局限,打造同步课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摘要:近几年,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信息技术逐渐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互联网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相结合也逐渐成为了小学数学课堂的大势所趋,互联网科技与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领域的运用也变得愈发广泛。互联网技术为当下小学数学教育带来了诸多变革,也促进了一系列创新与转变 .而同步课堂作为依靠信息技术开展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数学课堂新方式,应得以足够重视。本文拟在探讨信息技术发展下小学数学教师如何跨越时空局限,打造同步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 同步课堂 信息技术 为迎合信息技术发展,当下小学数学课堂注重打造多媒体与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积极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中,以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效率。正 当下逐渐在小学数学课上课后流行起来的“互联网+同步课堂”,有效地利用信息化手段 打造了 高效课堂。 ​一、跨越时间,课后同步 疫情期间,小学数学课堂形式其实就是一种同步课堂,教师与学生利用网络“ 一线牵” ,教师在家中进行课堂直播,学生实时接受到直播课程,并且跟随教师的进度进行学习,达到同步移动、跨越时空的效果。 互联网+同步课堂一个很显著的优势便是跨越时间的局限,使得课程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上,在课下教师也可通过同步教学增强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疫情期间,同步数学课堂的构建留下了丰富的经验,数学教师通过不断探索挖掘出来了诸多教学 APP中存在的直播同步课堂的隐性功能,这些经验可以运用与线下教学中。一方面,在线下教学开展之后,教师也可以在与学生经过充分商讨之后选定周末的特定时间对学生进行课上同步教学的讲解,主要针对于这一星期学生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与巩固,不仅节省课上复习时间,也帮助学生提升课后复习数学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与某些学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数学同步课堂,针对某些成绩较为落后的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个人问题进行线下同步课堂的再传授与再巩固,由此跨越时间局限,课上课下结合。 二、跨越空间,丰富资源 小学同步数学课堂的构建除了体现在数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达到自己与自己学生的同步课堂,也体现在教师跨越空间的局限,与其他学校形成合作关系,共同跨越空间的局限构建同步课堂,进而丰富自己的数学课堂上的教学资源。 当下很多不同的小学之间都有同步课堂构建的合作关系,跨越小学构建数学同步课堂的方式主要有两个。一是某一学校教师进行授课,另一学校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同步接收课程,授课学校的教师被称为主讲教师,接受课程学校的教师被称为助讲教师。主讲教师在所在的中心学校进行授课,助讲教师则帮助主讲教师进行在自己班级的辅助教学。这一模式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次整合与改变,首先,变集中时间统一时间地点教学为分散空间教学,克服了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其次,主讲教师既要兼顾自己所在的中心班级的教学,精准把握学情,同时也要注重远程同步课堂的教学点学生的教学,控制教学进度,善于揭示知识的内在规律与联系,考虑到不同思维水平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而做到双向兼顾,共同促进,助讲教师也要将主讲教师的知识用适合于本班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再加工与再阐述,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二是数学教师直接进行跨学校不跨年级的同步课堂教学,某一学校的优秀小学数学教师到另一合作学校直接进行课程教学,由此通过同步教学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光盘为主,教师为辅​ ​ “光盘为主,教师为辅”是当下小学数学同步课堂构建的最重要也最常见的方式之一。光盘并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的光盘,只要是一切可移动的教学资源,都可被称为这一同步教学方式的依托。 “光盘为主,教师为辅​”这一形式主要针对寒暑假时期教师无法做到每天都为学生直播课程或者是不同学校的课程时间与时长无法一致的现象,那么教师就可以为学生通过录制课程光盘,使学生在家中自行观看,一方面,这一方式使得小学数学同步课堂更为方便,同时也可以使小学生在观看过程中通过有针对性的快进、重复或者是暂停,针对自己的问题加以巩固和复习。小学数学教师们要针对光盘内容进行充分探讨研究,讨论如何将优质教学光盘与实际教学情况有效结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发挥光盘这一优质便携的数字教学资源的作用。这一同步课堂方式还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或者是课后为学生搜索提供优秀的名师数学教学微课或其他资源,使学生跨越时空局限接受名师同步课程,并在不同教师的不同教学方法中加以比较对照,选取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加以巩固模仿,真正通过同步课程提升自己的数学学习效果与能力。 结语: ​ 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大趋势中,小学数学同步课堂具有了促进优质资源和稀缺资源共享的使命,同步课堂的建设和应用也因此当前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又一个重点工作。不仅为不同地域的师生架起了课堂互动和知识传递的桥梁,也有效解决了教学薄弱地区长期存在的师资发展不均衡问题。为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研究策略,打造高效同步课堂,改善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最终实现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
出处 《中国教工》 2020年13期
关键词
出版日期 2020年09月29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