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亚太地区结直肠肿瘤筛查评分系统在结直肠肿瘤筛查中的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摘要目的探讨亚太地区结直肠肿瘤筛查(APCS)评分系统在结直肠肿瘤筛查中的优化策略。方法选择2016年2至12月和2018年3至1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结直肠肿瘤伺机性筛查的人群为研究对象。所有入组病例在行结肠镜检查前行APCS评分(低危0~1分,中危2~3分,高危4~7分)、BMI测量、粪便隐血试验(FOBT)和血浆甲基化Septin9基因(mSEPT9)检测,以结肠镜检查和活组织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比较以上方法在结直肠肿瘤筛查中的效能,确定优化APCS评分系统筛查效能的策略。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筛查对象494例,其中结直肠息肉133例,包括结直肠腺瘤86例(非进展期腺瘤82例,进展期腺瘤4例)和非腺瘤性结直肠息肉47例。APCS评分高危筛查人群结直肠腺瘤检出率(33.3%,33/99)分别是中危(16.5%,39/237)、低危(8.9%,14/158)人群的2.02和3.76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Bonferroni校正法,P均<0.016);BMI>23.9 kg/m2筛查人群中结直肠腺瘤的检出率高于BMI≤23.9 kg/m2人群[22.2%(59/266)比11.8%(27/2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26,P=0.003);而血浆mSEPT9表达阳性筛查人群中结直肠腺瘤的检出率与血浆mSEPT9表达阴性人群比较[22.4%(15/67)比17.3%(47/2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13,P=0.378)。在同时行BMI测量、FOBT和血浆mSEPT9检测的158例中低危(APCS评分≤3分)人群中,BMI>23.9 kg/m2者结直肠腺瘤再次检出率高于BMI≤23.9 kg/m2者[17.8%(16/90)比5.9%(4/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57,P=0.030);BMI>23.9 kg/m2且FOBT阳性者结直肠腺瘤再次检出率高于BMI≤23.9 kg/m2且FOBT阴性者[28.1%(9/32)比8.0%(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42,P=0.027);FOBT和血浆mSEPT9表达均阳性者结直肠腺瘤再次检出率高于两者均阴性者[5/14比12.9%(1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8,P=0.045)。结论APCS评分系统应用于结直肠肿瘤序贯筛查时,优化选择BMI替代或联合FOBT可改善患者依从性,提高筛查效能,在结直肠肿瘤早期诊治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推广价值。
机构地区 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710003 ,西安医学院全科医学研究所 710077 ,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消化系统疾病医学研究中心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消化内科,西安 710023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健康体检中心,西安 710023
出处 《中华消化杂志》 2020年06期
出版日期 2020年08月10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