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只有不断地总结成绩,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措施,才能实践好新理念、教好新教材,也才能使我们的小学语文新课改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以促进我们的母语教育质量大幅度地提升。   关键词:学习兴趣 ; 激励评价 ; 课堂教学     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原因,在语文学习中,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学习的动力更多地取决于对学科的兴趣。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兴趣,就有强烈的求知热情,学习主动,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喜欢学习。我在语文教学中,尽量从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方式来组织教学,发挥他们的个性特征,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1.1 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生的认知属于表象思维,传统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起来很抽象,感到枯燥乏味,不能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利用多媒体就可以把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学生看得见、听得着的逼真的教学情境,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共同作用下,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感性的认知,学习起来轻松、容易,学生自然有兴趣。多媒体是利用信息网络科技,集合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的计算机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营造的學习气氛吸引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习的热情。例如,我在教学《鹿和狼的故事》一课时,用多媒体制作了美丽的风景图画,使学生欣赏到课文中描述的树木、河流,这样他们就会直观地加深对松杉葱郁、生机勃勃等词语的理解。在美妙悠扬的音乐中,仿佛置身其中。然后画面一转,出现花木凋零、林地裸露、狼骸遍地、病鹿苟延残喘的画面,在强烈的对比中给学生造成了极大震惊,有了想学习下文的欲望。    1.2 教师旁征博引。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不可能再是以前那种“只读圣贤书”的老学究,语文作为信息的载体,日益广泛地深入渗透到一切科学领域、生产领域和生活领域。语文教师要进一步研究和发挥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作用,从而加强对其他各学科知识的研究和联系,成为杂家学者,这在现代化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课外知识的串讲,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学习的劲头油然而生。    1.3 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用“一言堂”“满堂灌”,让学生学习非常被动,会养成依赖教学的习惯,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没有活力,成为学习的“木偶”。教师要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角色,让学生活泼地参与学习活动,丰富他们的学习形式,使他们感受无穷的乐趣。例如,开展“一事一议”活动,让学生写一篇小小的短文,范围题材不限,每天让学生在上课前五分钟登台朗读自己写的作文,学生喜欢表现自己,在课下就会认真写作。通过做游戏学知识,游戏是孩子喜欢的活动,把知识的内化在表演中无意识地完成,不需要死记硬背,让学生在愉悦地投入状态中创新学习,学玩结合,做到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组织语文课文小组活动,如朗诵比赛、故事沙龙、开设阅读角、手抄报等。    2. 针对个体学生,激励性评价   在学生生活中,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它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也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很在意老师对他们的评价,老师鼓励性的语言会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课堂上,如果老师面向学生个体,有针对性地使用以鼓励为主的评价语言,就会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同时也能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也就要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要时时鼓励,对差的学生要重视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大胆肯定,及时的表扬。在指出学生的不足时,语气要委婉,不能伤及学生的积极性、自尊心。例如,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语言“说得非常好,见解很独特,说明你善于思考,有创新能力。但是,如果你能把这种创新口头语言变成书面语言,就更好了,更棒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话有表扬又含有批评。    3. 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   课堂教学活动是建立在教师的精心准备、严密组织基础之上的,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抓好课堂组织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 1 )语言组织准确、简练。纵观那些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课,无一例外都是教师的喋喋不休、啰里啰嗦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教师要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做到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   ( 2 )时间组织恰到好处。教学各部分的时间分配,教者在备课时应预计,讲课时要调控。但有时候,因为课堂上变化的因素较多,也许不是重点内容的教学却占用了一些时间,这时候,教者一定要站在整堂课的角度来安排时间。不言而喻,课堂教学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越好,浪费的时间越少,课的密度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   ( 3 )教学组织面向全体学生。一位好的教师应该得到全体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一位好的教师应该使所有学生都受益。在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安排要尽可能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以个别提问、小组交流、课堂检测等多种形式来了解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情况。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真抓实干,不断改进教学,无论是教学观念,还是教学方式、教学手段都要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符合,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提高他们对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学生获得能力的培养。
出处 《中小学教育》 2020年04期
关键词
出版日期 2020年06月13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