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反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未填写
机构地区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边组成的群体活动,是在具体目标指挥下进行的。要想取得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就必须及时进行信息反馈,掌握教学现状与目标的差距,灵活地调整教学程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在教学中进行教学反馈的几点体会。  1.充分肯定正确点,鼓励闪光点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教师接收到来自学生的学习结果反馈信息后,对其正确点应予以充分的肯定。只要学生能做到基本正确,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部分正确就肯定部分。这样,既强化学生的正确意识,缩小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又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当人的优点得到认同,将会发挥更大的潜能。因此,教学中,教师还要敏锐地捕捉学生智慧的“闪光点”,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如在教《乌鸦喝水》一文时,理解课文后,教师提出问题:“你能帮乌鸦想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喝到瓶子里的水?”一生说:“把树叶卷起来当吸管。”看似不现实,但我们不能不为学生的大胆创造而惊叹!  2.及时纠正错误点,补充不足点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不完整的,甚至是错误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便是在教学中注意及时发现学生发言中的错误点和不足点,并采取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把学生的“负反馈”调整为“正反馈”,形成正确的知识架构。  例如,在教《祖国是多么广大》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祖国”一词,教师提问:“你知道什么是祖国吗?”学生答:“祖国就是国家。”教师适时点拨:“美国是国家,日本是国家,我们能说美国日本是我们的祖国吗?”学生对“祖国”一词有了较完整的理解——“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后,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说出:“祖国就是我们祖祖辈辈都生长在这里的国家—&md
出处 《现代教育教研》 2009年12期
出版日期 2009年12月22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