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性早搏(PAC)前PR段和ST段压低患者的临床和心电图(ECG)特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摘要目的观察探讨房性早搏(PAC)前PR段和ST段压低患者的临床和心电图(ECG)特征分析,并总结其临床意义。方法选自我院2010年3月~2012年1月收治的房性早搏患者102例,把102例患者中的51例房性早搏患者的前RP段和ST段低压的临床和心电图表现归纳为观察组,把其中51例房性早搏患者无前RP段和ST段低压的患者归纳为对照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电图特征和RP段以及ST段低压的临床表现,并对其结果做出相关的探讨与分析。结果观察组对房性早搏前RP段和ST段低压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后,均呈现提前指数(PI)小、联律间期(CI)短但固定、P波时限长且多呈高尖或切迹、多数PonT现象,绝大多数的PR段和ST段也压低;在病发前心动周期多不稳定,且房性早搏成对及连续发生或阵发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均较多,窦性P波电压较高房内阻滞同样较多;而对照组进行心电图检查后,均呈现提前指数(PI)大、联律间期(CI)长、P波时限短且多呈矮低或弧型,绝大多数的PR段和ST段也较高;在病发前心动周期多为稳定,窦性P波电压较低房内阻滞少,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R段和ST段压低是心房心电图不稳定的重要表现,对含有该特征的房性早搏患者均具有较高房性早搏危险,患者均常伴有其他更为严重的房性心律失常对患者含有较高的危险性。
出处 《医药前沿》 2012年19期
出版日期 2012年12月22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