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神收藏道路上的执著与追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未填写
作者 王伟
机构地区 李志,三十岁,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专家组专家,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专业委员会会员。主要从事古陶瓷、青铜器的研究、鉴定和修复。中学时的李志便对文物情有独钟,就从那时起也就开始了他的文物之路。他出生在美丽的桂林兴安,这里有着两千多年文明—秦始皇时期开凿的灵渠,父亲是当地文化局分管博物馆工作的领导,他痴心不坠地走向收藏考古的道路似乎都是冥冥之中的缘分与定数。收藏的首要条件就是要结合自己所在地方的文化历史和文化特点才会有收获。中国地大物博,五千年的文化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还有许多等待我们去探索。他领悟到,自己生活所在地是古时岭南西北的要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北方六国之后,又于公元前211年对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地区的百越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征服活动。秦军在战场上节节胜利,惟独在两广地区苦战三年,毫无建树,原来是因为广西的地形地貌导致运输补给供应不上。所以改善和保证交通补给成了这场战争的成败关键。秦始皇运筹帷幄,命令在兴安劈山凿渠,终于将灵渠开凿成功,奇迹般的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了起来,使援兵和补给源源不断的运往前线,推动了战事的发展,最终把岭南的广大地区正式地划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为秦始皇统一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当秦帝国朝廷挥军南征,平定岭南,大量汉人迁徙南方,不仅给这里带来了战争,也带来了光辉灿烂的中原文化。任何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都是无法抵挡的,当新文明在族群中被认知从而获得喜悦时就会烙下深深的印记,以至于产生强烈的依恋,政权交替后,岭南人的思想仍活跃于战国中原文化的沃土而坚定地凝固下来了.彻底继承了这种文化。在历史上,岭南文化向来被视为非主流的边缘文化,一直遭到主流的传统文化的轻视和排斥,甚至在近代岭南文化走向全国之时,它的主流地位也得不到确认,这种状况影响至今。但正是这种远离政治中心的非正统特点,使岭南文化对儒家文化具有较大的疏离性和独立性。较少受到儒家经典的规范,易于形成反传统的思想,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和容纳力,更容易吸纳和兼容外来文化的精髓。岭南逐步吸收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特别是中原文化的影响,形成既有中华文化共性又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这种优越的文化在这一时期的古陶瓷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正是这些展示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的器物深深地吸引着李志并成为为之奋斗的动力。李志的收藏始终把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放在首位。他发现&l
出处 《世界文艺》 2008年6期
关键词
出版日期 2008年06月16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