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现状的调查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行为习惯对人的一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主要包括学习习惯,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三个方面。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由于小学生的自制力比较差,很多行为习惯还没有养成。研究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找出导致这些不良行为背后的影响因素,并结合影响因素提出对策显得尤为重要。关键词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对策1不良行为习惯成因自身因素对不良行为认识模糊首先,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认知缺失,缺乏经验,对不良行为没有准确的判断能力。其次,农村的小学生大部分隔代养,都被长辈们宠着惯着,这些学生很少去思考他们自身的行为对错。不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首先与小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有关。元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自觉了解和控制。相关的研究表明,个体的元认知水平越高,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就越容易形成。元认知能力强的学生善于反思,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着较强的自觉监控,因而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小学生缺乏持久的自律性和自制力。再次,小学生普遍存在从众心理和侥幸心理。学校因素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以来,“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并未得到完全落实。“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很少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教师认知缺失有的教师认为,思想品德教育、良好行为教育应该是班主任和思想品德教师的事,没有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贯穿在学科教学中。甚至有的教师没有做到表率作用。校领导对不良行为不够重视大部分校领导只是注重学生的在校安全,教学成绩。看见学生出现不良行为了,只是口头教育一下;几乎没有开展实践活动。家庭因素家长教育观念偏差很多家长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父母缺少时间管理学生现在,很多农村的小学生都是隔代养,父母外出打工,平时很少回家,对孩子疏于管理,同时,也很少和教师沟通,甚至有的家长对市区的教师比较尊重,看不起乡村的教师,觉得乡村的教师没能力。方法不当有部分家长的教育思想比较传统,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相对单一。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分学生的年龄特征,要么责骂,要么就是动手打学生,很少去引导说服教育,与学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同伴影响儿童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同伴的影响。绝大多数学生遇到困难或烦恼时,他们更愿意向同伴倾诉。他们也会模仿同伴身上的行为。社会因素不良的社会风气现象屡见不鲜各种不良的社会现象,比如帮助摔倒在地的老人之后反被讹诈,看见这样的现象发生时,我们教师,家长该如何教育学生?网络的负面影响网络游戏误人子弟,很多学生家里都有智能手机,玩网络游戏已经成为一些学生的课余生活,有的学生甚至把手机带到学校,课间和同学们一起玩。影响自己影响他人。玩手机还会导致视力下降。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学校方面扭转重成绩,轻不良行为习惯的观念第一,校领导要转变思想,把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看的同等重要。第二,学校应该制订一套适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方案,具体到各班,进行量化打分、评比,对表现突出的班级以及学生进行奖励。第三,学校定期开家长会,讲解不良行为习惯的危害,提出让家长配合学校的工作,并希望家长以身作则,做好榜样。教育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减少学习上不良行为的出现。教师和学生一起制订具体可行的行为习惯养成方案,并且进行监督落实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制订具体可行的方案,比如以周为单位,从生活方面、学习方面、饮食方面列出具体的问题、选项,如有四个选项,对应固定的分值。分值越高,越优秀。优秀的学生教师要给他们一定的奖励,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教师要针对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不同,他们的性格特点也不一样,当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教师要根据他们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家庭方面家长要有意识地注重自己的言行家长自身要对不良行为习惯有正确的认识,努力改掉自身的不良行为习惯;有的家长甚至在孩子面前说某个教师不好,这样学生也会认为这个老师不好,降低教师在学生面前的威信。家长要设身处地的理解孩子,用合理的方式方法教育学生家长要认识到孩子在小时候出现不良行为习惯是正常的,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遇事要先问清为什么,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责打。加强家校合作,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及时处理学生身上的不良行为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要及时与家长沟通,教师可以建微信群等。同时,学校要定期开家长会,讲解不良行为习惯的危害,提出让家长配合学校的工作,并希望家长以身作则,做好榜样。社会方面优化社会环境第一,要树立和弘扬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在街道、乡村张贴、书写一些有关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标识语。第二,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家长和孩子都要诵读经典,如《三字经》。第三,加强网络监管,禁止未成年人出入网吧。加强学生所在乡村文化建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氛围政府要发挥自身的职能,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在乡镇建立公益图书馆,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要改善乡村环境,引导发展本地特色,招商引资,在乡镇建厂,留住学生家长,让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教育子女。小学生身上的不良行为习惯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完全改掉的,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努力,长期齐抓共管。因此,家长要转变思想认识,多花时间陪伴、教育学生;学校方面,要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让他们体验良好行为习惯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社会方面,要加强网络监管,多传播一些积极的正能量信息。参考文献1汤圆圆.论家庭因素对农村留守儿童不良品德形成的影响D.辽宁东北财经大学,2007.2沈建萍.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转化策略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谢文悦(1991),女,汉族,河南信阳,教师,研究生,云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
机构地区 不详
出处 《青年生活》 2018年6期
关键词
出版日期 2018年06月16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