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憩室病例报告1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未填写
作者 汪政
出处 《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4期
关键词 膀胱憩室 病例报告 中图分类号R9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4-0295-01 1 病例 患者,男性,54岁。以&ldquo 间断性小便无法解出2年,再发2周&rdquo 收住入院。患者2年来间断性出现反复出现尿潴留,常因憋尿后发作。一般予以留置导尿并抗感染治疗后,拔除导尿管患者可自行排尿。2周前患者上述症状再次发作,于当地医院留置导尿并行抗炎治疗3天后拔除尿管排尿恢复正常。患者为寻求进一步诊治,门诊以&ldquo 反复发作尿潴留&rdquo 收入院。收住院后生命体征T36.5℃, P76次/分, R19次/分,BP116/70mmHg,查体无特殊,膀胱B超示膀胱充盈后 其右后方可见大小约5.6cm× 6.6cm无回声区,与膀胱相连通。前列腺包膜光整 腺体回声均匀,切面大小3.7cm× 3.1cm× 3.0cm,其内腺区可见散在强回声光斑。 排尿后 膀胱内仍可见大小约9.8cm× 10.9cm× 11.2cm无回声区。超声意见1.膀胱憩室形成 2.前列腺增生并钙化灶(3.7cm× 3.1cm× 3.0cm) 3.膀胱(包括憩室)残余尿约622ml。CT示膀胱充盈尚可,膀胱后方可见不规则状囊状病变(12.3 cmx8.0cm),与膀胱腔相通 壁光整不厚,膀胱腔内未见异常密度影。CTU 双侧肾盂肾盏 输尿管可见造影剂充填,输尿管全程显影,未见明显扩张和狭窄。膀胱充盈良好,膀胱腔及后方囊状病变内见造影剂充填(8cm× 9cm× 12cm),未见充盈缺损(见图1-1 图1-2)。行膀胱镜检查,见膀胱后壁一圆形开口通憩室(见图1-3 图1-4)。综合结果,患者考虑膀胱憩室,行开放性膀胱憩室切除术,术中见尿道内口狭窄,并行尿道内口指裂术。病检提示符膀胱合憩室壁。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痊愈出院。 图1-3 图1-4 2 讨论 膀胱憩室是膀胱壁的一部分,呈囊袋状向外突出,袋腔与膀胱腔有狭口相通,可以分为真性膀胱憩室与假性膀胱憩室。真性憩室又称先天性膀胱憩室,是由于胚胎期膀胱肌肉发育缺陷所致,并无下尿路
出版日期 2019年04月14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

相关关键词

膀胱憩室 病例报告 中图分类号R9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4-0295-01 1 病例 患者,男性,54岁。以&ldquo 间断性小便无法解出2年,再发2周&rdquo 收住入院。患者2年来间断性出现反复出现尿潴留,常因憋尿后发作。一般予以留置导尿并抗感染治疗后,拔除导尿管患者可自行排尿。2周前患者上述症状再次发作,于当地医院留置导尿并行抗炎治疗3天后拔除尿管排尿恢复正常。患者为寻求进一步诊治,门诊以&ldquo 反复发作尿潴留&rdquo 收入院。收住院后生命体征T36.5℃, P76次/分, R19次/分,BP116/70mmHg,查体无特殊,膀胱B超示膀胱充盈后 其右后方可见大小约5.6cm× 6.6cm无回声区,与膀胱相连通。前列腺包膜光整 腺体回声均匀,切面大小3.7cm× 3.1cm× 3.0cm,其内腺区可见散在强回声光斑。 排尿后 膀胱内仍可见大小约9.8cm× 10.9cm× 11.2cm无回声区。超声意见1.膀胱憩室形成 2.前列腺增生并钙化灶(3.7cm× 3.1cm× 3.0cm) 3.膀胱(包括憩室)残余尿约622ml。CT示膀胱充盈尚可,膀胱后方可见不规则状囊状病变(12.3 cmx8.0cm),与膀胱腔相通 壁光整不厚,膀胱腔内未见异常密度影。CTU 双侧肾盂肾盏 输尿管可见造影剂充填,输尿管全程显影,未见明显扩张和狭窄。膀胱充盈良好,膀胱腔及后方囊状病变内见造影剂充填(8cm× 9cm× 12cm),未见充盈缺损(见图1-1 图1-2)。行膀胱镜检查,见膀胱后壁一圆形开口通憩室(见图1-3 图1-4)。综合结果,患者考虑膀胱憩室,行开放性膀胱憩室切除术,术中见尿道内口狭窄,并行尿道内口指裂术。病检提示符膀胱合憩室壁。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痊愈出院。 图1-3 图1-4 2 讨论 膀胱憩室是膀胱壁的一部分,呈囊袋状向外突出,袋腔与膀胱腔有狭口相通,可以分为真性膀胱憩室与假性膀胱憩室。真性憩室又称先天性膀胱憩室,是由于胚胎期膀胱肌肉发育缺陷所致,并无下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