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总护士制度的建立实施及体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未填写
出处 《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1期
关键词 住院总护士 建立 实施 体会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1-0238-02 住院总医师早已成为医疗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相比而言,住院总护士制度的建立,在护理领域还是一件较新鲜的事物1,作为加强夜间护理技术力量的有效举措,同时作为一种培养管理型人才的新型模式,已引起大家的关注。大部分年轻护士工作资历浅,缺乏经验,在遇到突发情况时不能做出正确有效的处理,增加医疗事故风险。为了降低护士工作压力,同时为了培养护理人才,我院护理部于2010年底起实施住院总护士制度,收到良好效果,使夜间护理力量得到了加强。 1 住院总护士制度建立的背景 护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新的医学模式对护理专业的要求更高了,同时很多刚入职的年青护士进入了临床工作,由于她们缺乏工作经验,应对问题能力差,增加了护理工作中安全隐患。在日间还可由护士长及高年资护士及时解决护理工作中的问题,而午夜间大都是低年资护士单独值班需独立处理问题。在繁重的工作量及紧张的医患关系下,其承受压力之大。因此推行住院总护士制度具有积极意义。 2 住院总护士制度的建立 2.1 岗位设置 根据医院的不断发展,在院领导的指导下,护理部从提高护理质量 培养护理人才方面开拓创新,设置住院总护士岗位。每届任期3个月,归属护理部统一管理,科室护士长负责调配工作。 2.2资质认定 任职人员必须具备下述条件护士职称 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具备中专及以上学历,采取自愿报名 病区推荐 护理部综合考核的筛选方式,层层把关,最终确保符合资质要求。 2.3 工作评估 为保证住院总护士制度有序开展,制定相关考核程序。带教老师每日督促指导检查护理工作质量 教学护士每周检查工作完成情况 科室护士长每月查阅日志,护理部分管的副主任每月在护士长会议上对其运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每季度对全体住院总护士进行综合考核,成绩纳入个人档案。 2.4 激励机制的设定物质及精神的奖励 为调动住院总护士工作积极性,制定一些相应的激励机制①参加住院总值班者不再参加病区翻班。②适当提高津贴,科室在奖金分配上给予相应倾斜。③提供评优外出进修学习的优先资格。④医院提供一日三餐及就餐补助。通过提高待遇,解决其后顾之优。 3 住院总护士制度的实施方法 3.1
出版日期 2019年01月11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

相关关键词

住院总护士 建立 实施 体会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1-0238-02 住院总医师早已成为医疗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相比而言,住院总护士制度的建立,在护理领域还是一件较新鲜的事物1,作为加强夜间护理技术力量的有效举措,同时作为一种培养管理型人才的新型模式,已引起大家的关注。大部分年轻护士工作资历浅,缺乏经验,在遇到突发情况时不能做出正确有效的处理,增加医疗事故风险。为了降低护士工作压力,同时为了培养护理人才,我院护理部于2010年底起实施住院总护士制度,收到良好效果,使夜间护理力量得到了加强。 1 住院总护士制度建立的背景 护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新的医学模式对护理专业的要求更高了,同时很多刚入职的年青护士进入了临床工作,由于她们缺乏工作经验,应对问题能力差,增加了护理工作中安全隐患。在日间还可由护士长及高年资护士及时解决护理工作中的问题,而午夜间大都是低年资护士单独值班需独立处理问题。在繁重的工作量及紧张的医患关系下,其承受压力之大。因此推行住院总护士制度具有积极意义。 2 住院总护士制度的建立 2.1 岗位设置 根据医院的不断发展,在院领导的指导下,护理部从提高护理质量 培养护理人才方面开拓创新,设置住院总护士岗位。每届任期3个月,归属护理部统一管理,科室护士长负责调配工作。 2.2资质认定 任职人员必须具备下述条件护士职称 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具备中专及以上学历,采取自愿报名 病区推荐 护理部综合考核的筛选方式,层层把关,最终确保符合资质要求。 2.3 工作评估 为保证住院总护士制度有序开展,制定相关考核程序。带教老师每日督促指导检查护理工作质量 教学护士每周检查工作完成情况 科室护士长每月查阅日志,护理部分管的副主任每月在护士长会议上对其运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每季度对全体住院总护士进行综合考核,成绩纳入个人档案。 2.4 激励机制的设定物质及精神的奖励 为调动住院总护士工作积极性,制定一些相应的激励机制①参加住院总值班者不再参加病区翻班。②适当提高津贴,科室在奖金分配上给予相应倾斜。③提供评优外出进修学习的优先资格。④医院提供一日三餐及就餐补助。通过提高待遇,解决其后顾之优。 3 住院总护士制度的实施方法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