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之心、良知与好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孟子虽然论及'是非之心'和'良知',但二者在其思想体系中并不重要。阳明首次赋予这两个概念举足轻重的意义。阳明以良知涵摄孟子四端,并把它归约为是非之心,然后又把是非(善恶)的根源追溯至好恶之情,认为只好恶便尽了是非。这种道德思考具有明显的情感主义特征。这其实也是源自孟子。孟子所谓羞恶即好恶之恶的一面,其所谓理义之悦我心即好恶之好的一面。当然,由好恶来界定是非善恶所存在的问题在于,好恶似乎总是带有个体性的一面而表现为私的特征。如何做到'公是非、同好恶',阳明早晚年分别提出'诚意'和'致良知'的工夫论,初时要着实用意好善恶恶,然着实用意好善恶恶又不是作好作恶。孟子和阳明的这些思考涉及道德起源、道德判断和道德动力等诸多道德哲学问题,值得仔细分疏和阐释。
机构地区 不详
出处 《王学研究》 2018年1期
出版日期 2018年01月11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