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私有化改革的演进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教育私有化改革是针对公立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然而教育私有化改革所取得的有限效果,使教育改革转向建立公立与私立教育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这是教育私有化改革的基本演进逻辑。从19世纪到20世纪,在世界范围内,由国家建立的公立学校逐渐取代了家庭、学徒制和教会学校等其他各种教育形式,成为教育的主要形式。作为国家制度组成部分的公立教育体系,具有与政府组织相似的科层特性,表现为规制性、标准化、统一性等特点。公立教育的发展既促进了教育规模的扩张和教育普及化程度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校的自主性,制约了学校对于社会需求做出及时有效的响应,存在着一些难以根治的制度性痼疾。于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的教育私有化改革,与以往教育改革的思路不同,试图从制度上扭转政府对于学校的直接干预,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和学生的选择权,使学校能够对学生的需求做出直接的反应,从而提高教育的质量、效率和公平。但是,从科层制度向市场制度转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转变的程度和改革的成效是有限的。于是,建立公立教育与私立教育之间合作伙伴关系的方案作为一种折中或是新的变革思路,被付诸实施。
机构地区 不详
出版日期 2011年02月12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