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纲”的首创者探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先秦时期无“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提法,此“三纲”与先秦儒家毫无关系,其理论根据,来源于法家韩非子的《韩非子·杨权》:“明君贵独道之容。”首次出现在文献中,是西汉后期的《礼纬〃礼含文嘉》。东汉时,班固将纬书里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搬进《白虎通》,该书是奉命而作,虽然有不少儒家的观念,但主要宣扬朝廷的观点,其取舍的标准是是否符合朝廷的需要。董仲舒讲的“三纲”,是“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君臣、父子、夫妇是阴阳关系,与“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有很大区别。百年来因“三纲”而对儒家、对董仲舒等的“批判”,种种不实之词,应予推翻。
机构地区 不详
出处 《衡水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出版日期 2017年03月13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