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想象的分歧:郭沫若与墨学论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在儒家思想受到批判的20世纪中国,墨学大有中兴之势,抗战中后期尤其如此,冯友兰等人进一步发挥了墨子的"天命观"思想,左翼墨学则强调其平等观。作为大后方文坛祭酒的郭沫若,却对墨子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其"崇儒贬墨"的观点,不仅与冯友兰、钱穆等人的有所不同,也与左翼墨学大异其趣。郭沫若的观点也引起了青年左翼学者、文人的不满,如乔冠华、陈家康、胡绳等"才子集团"和胡风、舒芜等七月派文人,他们以彼时延安的整风运动为契机,试图通过批判郭沫若的墨学研究,达到反思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目的,但这一行为遭到了共产党南方局的适时制止。本文在稽考上述材料的基础上,试图还原抗战时期墨学研究的复杂面貌,并进一步探究郭沫若学术观点的历史成因,以及墨学论争的政治文化原因。
作者 刘奎
机构地区 不详
出处 《郭沫若学刊》 2016年2期
出版日期 2016年02月12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