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批评成为批评家的生命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在文学批评领域,可能很少有像汪政、晓华那样处在边缘却能独树一帜、自成一家的;同样,在这个行当里,也可能很少有像他们那样,长期蛰居在苏北的一个小城里从事着一种需要一个大都市图书馆才可以支撑着的文学事业。当然,还有,在这个圈子里,也可能只有他们夫妻"二人转"对这份文学事业有着共同的志趣与深度追求。而如果说到本质的差异,我个人认为还是他们那种广阔的批评视野、深厚的理论功底、真诚的批评态度和敏锐的艺术感觉,以及在学术方法上与所谓科班们的迥异--他们从阅读经验起步,用二十多年的时间构建起了他们自身的批评体例、批评价值观和极富才情的批评话语体系。进一步深入地研究,汪政、晓华在理论视野、知识结构、话语方式、批评勇气等方面,显然有着自己介入文学的方式,他们从来没有放弃对文学形式美的关注。在对具体的作家作品进行批评时,也更多关注作家的艺术趣味,侧重从艺术上来剖析其成绩和得失,发现和鼓励他们的艺术追求。他们是严肃的,在对大作家的批评中,不怯于否定,对待默默无闻的小作家,也不吝于去发现优点。他们虽然一直没有依靠"炒作"而博得大名,却始终被批评界认可,为作家和读者所信赖。批评家贺仲明说:"当代中国文学有汪政、晓华如此美丽的批评、批评家是一大幸事。读着他们的批评文章,循着他们的批评轨迹,本来感觉颇为浮躁凌厉的批评界也似乎因此美丽沉静了不少。"
机构地区 不详
出处 《西湖》 2008年8期
出版日期 2008年08月18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