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景观与特色风貌研究——以平凉市国土空间历史文化景观与特色风貌研究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18
/ 3

历史文化景观与特色风貌研究——以平凉市国土空间历史文化景观与特色风貌研究为例

蒋美林

中国建筑上海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市 200062

摘要:历史文化景观与特色风貌研究是在对平凉特有的历史景观与风貌的现状评价基础上进行总体定位,提出保护与塑造的措施和管控要求,为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打造别具特色的城镇风貌,赋予城镇新的内涵。本文以平凉市国土空间历史文化景观与特色风貌研究专题为例,研究历史文化景观与特色风貌保护与塑造的思路与途径,主要包含历史文化景观与特色风貌的形成与特色、现状评价、总体定位、保护与塑造四个部分。

关键词: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历史文化景观、特色风貌塑造、平凉市

一、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古称渭州,甘肃省辖地级市。平凉市位于陇山东麓,泾河上游,是关中西去北上的古道要冲,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总面积1.1万平方千米。平凉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甘肃省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崆峒山道源文化、古成纪伏羲文化、西王母远古文化、皇甫谧医学文化独具魅力。

本次规划为平凉市级国土空间的专题规划,首先从平凉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源流、历代景观诗意意向入手,明确平凉历史文化景观的形成与特色;同时对平凉既有的历史文化景观资源、潜在资源和现状风貌情况进行评价;综合以上两个研究层面进行国土空间历史文化景观和特色风貌的整体定位;通过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面,对空间形态、特色风貌进行管控指引。

二、平凉历史文化景观的形成与特色

  1. 自然、市域景观特色

平凉位于黄土高原区域,与陕西、山西、宁夏、甘肃东部等地区属于同一自然地理区域,区域的自然环境基调与自然景观特色为黄土高原。平凉市域范围内,包含泾河流域黄土高原梁塬沟壑区、六盘山中山山地 、葫芦河流域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河谷阶地穿插其间。

  1. 历史文化的形成与特色

平凉历史文化形成因素包括防御与沟通、先民的活动与解放战争。历史文化特征为防御文化、丝路文化、祖脉文及红色文化。

平凉所处的河陇地区是边塞地区,自古以来边塞诗遗存众多,历史文化景观意向为边塞诗意意向,其主要要素是“边塞战争”与“地形地貌”,并将两者融为一体。平凉的历史文化意向的空间载体主要是“陇山(陇头)”和“黄土高原”,城镇特色的感受为“万重山与河谷城”,主要的意象感受为“悲壮、苦寒、思乡”。平凉拥有四大特色历史文化,可以形成大区域、次区域、线性廊道、节点的历史文化格局结构,包括黄土高原农耕文化、华夏祖脉文化、丝路文化、边塞防御文化、红色文化。

综上所述,自然与历史文化景观特色总结:平凉的历史文化景观特色的整体基调为黄土高原的农耕文化特色,黄土高原农耕文化的传统建筑与景观风貌应为主要建筑景观风貌;自然特色需体现六盘山山地(陇山)、黄土高原、河谷川地景观;文化特色需体现祖脉文化景观风貌、丝绸之路文化景观风貌、防御文化景观风貌与红色文化景观风貌;整体的印象为“黄土、苦寒、悲壮”。

  1. 平凉自然与历史文化景观梳理

对平凉市自然与历史文化景观进行分类型、分区县梳理。

首先是分类型梳理,对自然景观要素及历史文化景观要素进行梳理:自然景观要素包括市域自然景观格局、自然景观资源及城镇山水格局。平凉市市域自然景观格局为黄土高原-六盘山地-黄土高原,泾河流域与葫芦河流域水系河谷穿梭于黄土与山地之间,成为线性的廊道区域;自然景观资源多为生态自然景区、森林公园等;中心城区域与县城均位于河谷地带,概括为“山-水+城-山”的山夹川型河谷川地城镇山水格局。历史文化景观要素主要有防御军事、黄土高原农耕文化村落、丝绸之路文化、先民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自然景观资源与历史文化景观资源,平凉市域的相关资源要素布局特征包括:历史文化遗址景观呈现以河流两侧分布的特征。丝绸之路主要经过泾川县、崆峒区和华亭市;先民遗址文化景观以庄浪县分布为主;宗教类文化景观沿丝绸之路及风景名胜区分布;防御文化景观主要以长城及烽燧为主分布在静宁及庄浪县。根据资源梳理,将平凉市域内的景观分为自然格局景观与历史人文景观,即为单元式资源及其依存的格局资源,共同形成平凉市历史文化景观与特色风貌资源空间体系。

0427平凉历史文化分布分析图

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景观资源分布图

其次是分区县梳理,对平凉市各区县历史文化景观风貌特色分区县梳理。自然地理均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为主,期中,崆峒区历史文化景观风貌以道源文化为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崆峒武术;泾川县历史文化景观风貌以丝绸之路文化、西王母道教文化为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西王母信俗文化;灵台县历史文化景观风貌以商周文化、皇甫谧道教养生文化为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皇甫谧针灸术;崇信县历史文化景观风貌以武康王唐朝防御文化、农耕文化为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陇东(崇信)民歌;华亭市历史文化景观风貌以(六盘山)陇山防御文化、丝绸之路文化为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华亭曲子戏、安口陶瓷制作技艺;庄浪县历史文化景观风貌以农耕文化为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高台(社火);静宁县历史文化景观风貌以伏羲成纪文化、防御文化为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伏羲信俗文化。

三、平凉历史文化景观与特色风貌现状评价

  1. 自然景观

经过调研,首先对自然景观现状进行评价,存在规划建设无管控或管控失效的现象,如各市县城市背景山脊线视觉不同程度遭到破坏,城市天际线与背景山体山脊线缺少呼应与衔接;山边、水边建筑缺乏高度控制;新建建筑高度与周边建筑高度与山水环境不融合;对旧城风貌与肌理的整体保护应加强。

  1. 历史人文景观

通过现场调研,城镇建设区历史人文景观基本为风貌孤岛型,周边的建筑高度、风格、色彩均未建立协调区域;遗址新建的建筑风貌缺乏遗址所属的文化特色;历史文化景观风貌内部新建与原有的风貌不统一、或与本土建筑风貌不统一;历史人文景区周边服务区域风貌未与对应的景区建立较强的建筑文化联系;城镇节点区域缺乏本土建筑元素的运用。

  1. 乡村风貌

美丽乡村的建设大多缺乏对本土黄土高原传统民居风貌的融合展现(除个别村庄,如白水村),应从建筑组合、建筑形式、建筑材质、建筑色彩及细部等几方面去融合展现传统民居风貌特色。传统风貌相对保护较好的村落(如安口镇高镇村、赵墩乡大庄村),应加强风貌保护,保护村庄肌理及村庄传统建筑风貌。

四、总体定位

根据以上研究成果,从自然环境特色和历史文化特色两方面进行总结概括平凉历史文化景观与特色风貌。主要包含丝绸之路、边塞防御、华夏祖脉、黄土高原四类特色。因此,平凉市国土空间历史文化景观与特色风貌的总体定位为“悠扬丝路道源地,万重陇山河谷城”。悠扬丝路,代表了平凉的丝路文化特色,是西出长安第一城,丝路上悠扬的驼铃声展现了作为商贸之路的繁荣意象。道源地,代表了平凉是道源圣地,道教是平凉在区域内最具特色的祖脉文化。万重陇山河谷城,一方面展现了自然地理特征与城镇格局,一方面包含了作为边塞之地的悲壮意象。

五、历史文化景观与特色风貌保护与塑造

  1. 市域历史文化景观与特色风貌保护与塑造

市域风貌从山地生态文化风貌区、黄土高原丘陵农耕文化风貌区、河谷风貌带、丝路风貌带、通道风貌带、历史文化风貌节点、城镇风貌节点、风景名胜区八个方面进行控制与指引。如对山地生态文化风貌区的管控措施有:山体保护的绿线划定、格局保护,城镇山体的景观视廊、山边建设控制,郊野山体的村落建设控制等措施;对河谷风貌的控制措施:城市段河谷主要通过采取划定各个尺度的岸线保护范围、控制滨水建筑高度及色彩、滨水天际线控制、划定山体保护界面等措施,控制滨水蓝线、绿线及水边建设,郊野段河谷主要控制乡村建设风貌及两侧的山脉;对丝路风貌带控制措施:丝路沿线形成统一的标志,成为文化性的风貌符号。发掘沿途在历史上与丝路相关的城址、驿站等设施,恢复地名,强化地域风貌,保护生态,真正形成丝路风情带。对城镇风貌节点控制措施:保护“山-水+城-山”的河谷阶地城市格局、保护历史遗存风貌区,对历史遗存风貌区进行引导设计、重要通道界面的控制等。

  1. 中心城区历史文化景观与特色风貌保护与塑造

中心城区历史文化景观和特色风貌保护主要通过城市山体格局景观体系、历史文化风貌、城市历史文化特色风貌塑造、城市建筑风貌塑造四大方面来进行保护与塑造。城市山体格局景观体系中,提出对崆峒区重要山体风貌、城市重要山体界面、山体-城市背景山脊保护、山体景观通廊及山边建设控制地带、水体类型导引、通水景观廊道设置、水边建设九个方面进行不同控制措施来进行保护和塑造;对历史文化风貌分两个方面,平凉历史文化风貌塑造和历史文化遗存风貌塑造;城市历史文化特色风貌塑造总结城市特色风貌结构、划分特色风貌区;城市建筑风貌塑造在建筑高度、色彩、色彩布局及建筑风格上进行管控与塑造。

  1. 实施保障与措施

主要实施保障与措施是通过各县专项指引、空间保障、实施策略建议、管理建议及历史风貌动态维护机制来实现。空间保障由城市山水格局的保护而形成的建筑高度控制分布区域,山边水边、景观视廊等,在选择时均为城镇建设边界内的建设用地,与基本农田、生态红线等不存在冲突。实施策略建议给出实施措施建议,包括政府规划管理、公众参与与监督、实施时序建议;管理建议提出历史风貌保护管理体系,建议在法定体系基础上,结合文化源流,来拓展特色保护要素类型覆盖,力求做到要素全覆盖;开展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的划定与统计;历史风貌管控平台采用GIS技术建立现状与规划管理数据库,包含空间属性、管理属性、偏差属性三方面信息完整的历史空间保护图斑,真正落实一张图空间治理。未来在数据库方面,应持续完善管

理属性的设置,并建立历史风貌建筑的修缮、整治等建设情况的档案。
结束语:
   历史风貌动态维护机制在管控平台建立的基础上,设置保护名录动态维护更新机制,采用面向全社会的全面调查记录、科学评估遗产价值、统筹确定保护对象,通过社会宣传、公众参与、专家把关等多种途径,成熟一批、公布一批,建立开放、动态并经过一定程序增补、调整和预先保护的机制。动态维护机制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保护名录的更新维护机制,二是推荐名录增补为主机制。

参考文献:

[1]房佳萱. 基于山水资源的城市特色塑造研究——以漳州市风貌规划为例 [J]. 城市建筑空间, 2023, 30 (12): 82-84.

[2]姜岩,孙婷,董钰,等.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研究及西安实践 [J]. 规划师, 2022, 38 (03): 110-116.

[3]于晓淦,赖欣怡. 安徽省城市特色风貌塑造策略研究 [J]. 建筑与文化, 2023, (02): 113-115. DOI:10.19875/j.cnki.jzywh.2023.0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