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海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31
/ 3

浅析海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谢婉莹

海安市行政审批局 江苏海安226600

摘要:本文以海安市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为例,紧扣“坚持规划引领”这一课题,从规划理念、规划策略和规划实施等方面加以阐述,对2035年海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进行初步研判。

关键词: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规划引领

一、近几年海安市城市规划建设成果。

海安市紧扣国土空间规划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坚持做好规划,引领城市建设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加快推动城市现代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城市的颜值和品位有了新的提升。全面启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三区三线”划定成果获自然资源部批准,并正式启用,新增城镇开发边界规模类拓展空间南通前列,为加快海安产业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围绕海安市国土空间规划管控要求,制定城市更新和土地开发利用计划,加快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2022年预支空间规模指标700亩,2023年预支空间规模1400亩,全力保障重大项目用地,服务城市建设发展。完善“五级三类”规划体系,推进中意生态园、科教新城等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高效盘活闲置低效用地,完善资源配置及开发利用机制,完成“十四五”期间低效用地再开发专项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编制并验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实现“全覆盖”,备案村庄规划专项流量指标128亩,助力乡村振兴,保障农民集中居住点、村民办公室、乡村大舞台等用地需求。

二、当前海安市城市规划存在的挑战。

一是资源本底存在差异,全域空间有待进一步统筹。二是整体发展向好,产业动力有待进一步强化。三是发展方向符合预期,土地集约利用有待加强。四是城镇化稳步推进、城市吸引力有待加强。五是物流品牌彰显,枢纽地位有待进一步放大。六是城乡建设颇具成效,品质特色存在可塑空间。七是区域综合交通不断完善、城区交通体系有待加强。

三、突出规划引领,提升海安城市综合能级,打造宜居海安。

构建东部发展走廊,提升“科创新城”产业能级。基于“枢纽海安•科创新城”城市发展目标,重点打造一条“发展轴”和一条“产业走廊”。保持海安东西向城市发展结构不变,沿东海大道继续深化打造东西向城市发展轴,串联高新区、高铁核心区、开发区东部产业区、上湖创新区、李堡镇,形成横贯海安市域中部的产业复合带;沿高铁线重点打造海安城市东部高质量发展产业走廊,串联上湖创新区、高铁核心区、商贸物流园、大公镇园区等版块,各版块之间差异化协同发展的同时聚力打造创新产业升级圈,拓展延伸产业链。

明确重点片区发展定位,助力城市能级提升。在长三角一体化以及高铁时代发展背景下,高铁片区明确发展定位如“海安未来城市增长极”、“科创新城主方阵”等,借助交通系统的协同优化、产业版块的转型升级、生态格局修复以及城市高质量更新,突破海安东向拓展建设瓶颈;打造“上海卫星城”,重点推进海安物流产业发展建设,海安站作为二级货运站,抢抓发展机遇,以建设长三角重要陆港城市、国家物流枢纽城市为抓手,进一步优化物流产业结构、突出发展重点、调整园区空间布局,深度融入上海都市圈,全面推进与上海深层次接轨与合作;控制引导园区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协同通州湾打造区域专业化分工、系统完善、相互协作的物流综合服务体系,提升海安在江苏省、长三角核心区域大物流体系中的陆港地位和商贸竞争力。

强化规划引领,以点带面协调并进。目前海安高铁片区、商贸物流产业园区等均正在推进详细规划编制,海安高铁站属于普通列车与动车、高铁合一的站点,分东西两个车站广场,推进站东广场区域的开发建设,可逐步解决海安城区东西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商贸物流产业园作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支撑,着力从壮大枢纽经济、构建高质量综合物流服务枢纽、提升物流园区综合服务能力、构建高水平交通组织网络、提升基础设施服务能力等方面进行规划引领。

四、实事求是开展海安市详细规划编制,提升城市建设水平。

以详规单元划分来提升社区治理,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促进城市精细化管理。详细规划是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等城乡建设项目规划许可以及实施城乡开发建设、整治更新、保护修复活动的法定依据。在此基础上,随着详细规划的管理范围扩展到全域全要素,详细规划的类型将有所拓展,从建设空间到农业空间、生态空间等功能空间都可以根据需要编制详细规划;随着详细规划从静态蓝图向全过程全周期动态管控转变,详细规划的体系制度将更加完善,从规划编制、规划实施到监测评估、维护运行形成完整闭环管理。根据海安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探索不同单元类型、不同层级深度详细规划的编制和管理方法。对城市建成区加强教育、医疗、绿地公园等基础设施的补齐,增加支路网密度,提升便民增量工程。对产业园区注重产业转型升级,用地结构调整,闲置低效用地的盘活利用。进一步探索增量空间和存量空间的差异化编管方法。对于海安市生态地区、陆海统筹地区和城镇开发边界交界地区要扩大研究范围,探索详细规划编制管理办法。

以城镇开发边界内划分的详规单元作为基层社区治理单元,借助线内控制编制同步落实15分钟社区生活圈服务设施配置,可以网格化推进社区治理,提升城市保障和管理能力,促进实现城市精细化建设管理。同时注重城区内功能复合、发展差异性与各个组团特色,兼顾新城建设和城市更新,促进城市由内而外地有机成长,引导健康、活力和低碳的生活方式。

五、借助河道水网构筑海安市公共空间开放体系。

以生态利民为导向,构建蓝绿交织、开放贯通的大生态格局。依托通扬运河、新通扬运河和栟茶运河等生态水系以及新通扬河生态区、东洲公园、七星湖公园、上湖公园等生态基底布局打造海安蓝绿交织、开放贯通的大生态格局。

充分发挥通扬运河区位优势以及景观型河道功能转化契机,逐步推进通扬运河两岸从东海大道至如海运河8公里岸线的滨水空间贯通,整治河道环境和景观改造、提升配套服务,实现从封闭岸线走向开放的生活秀带,为海安市民提供多彩、连续、宜人的开放河岸,并对垂直于河道的城市道路进行增补联通,延伸滨水景观的辐射带动范围,提升滨水两岸功能用地的经济价值,带动更大腹地片区生态价值转化。

打造城市绿带系统,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由滨水绿道与城市生活性道路串联各公共活力节点,构建海安本地城市绿道体系,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户外活动场地,并加强休闲配套设施建设,使人“愿意来”“留得下”“活得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吸引不同人才落户海安。

探寻具有海安本地特色的高质量城市更新路径。树牢“一盘棋”思想,知责担责履责,凝聚工作合力,按照时序推进规划报批,确保各级规划衔接有序、体现层级、有利落实。一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全力保障和推进项目实施。强化规划引领,建立健全海安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促进城市绿色发展;二要要根据国土空间规划,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为保障海安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海安市在原有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城市特色,坚持全域全要素覆盖,着力做好“保、用、优”三篇文章;三要大力实施空间发展战略,持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综合能级,海安市确立了“中城市、西田园、东滨海”的空间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遏制中心城区无序蔓延。加快制定空间发展战略实施规划,明确阶段性工作重点和任务,推动城市发展格局取得显著变化。

六、一区多园融合发展,促进产业提质转型。

重构海安市经济地理,重点从“聚-智-链”三方面发力推动产业升级。“聚”即聚合优势产业,通过集聚产业空间、优化产业业态打造优势产业集聚区,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智”即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加强关键技术研发攻关能力,全域共用创新服务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服务资源,智能科技赋能实现智能制造。“链”即充分发挥高铁引流优势,推动一区多园优势互补,发展产业集群,拓展技术链、设备链、材料链、加工链、服务链等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效能。

七、打通交通阻塞点,完善交通运行效率。

延伸主通道,破解版块间交通瓶颈。通过东海大道快速化改造,适时推动328国道改线工程、上湖大道北延至大公、立发大道及姚池路东延至李堡、环城线(原S221)东延至353省道等工程建设,促进各版块生产要素快速流动,缩短版块之间时空距离。

打通重点通道,实现交通无缝衔接。东西向建设润联路下穿铁路隧道工程,南北向调整奥华路为主干路,拓宽江淮路为城市次干道,增加东西向次干道连湖路,打通立发老集镇和七星湖的联系通道,同步补充城市次干路与城市支路,提升路网整体效率。

八、完善社区基础生活配套,提升社区生活品质。

按照最新规划设计要求,补充完善基础保障类和配品质提升类基础设施,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逐步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与服务品质。同步兼顾不同产业人群的不同需求,提供特色引导类的服务设施,增强产业人群的社区归属感,促进本地人群与外来产业人群的文化融合与社区生活和谐,构建社区线上服务平台,为产业人群与本地居民提供交流、服务反馈等多元参与方式路径,促进社区共建共治共享。

九、以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优化线外资源,提升用地效率。

全域国土空间统筹提升用地效率。衔接确定的“三区三线”,优化镇村布局,总体层面梳理国土空间指标分配、总体产业空间结构、统筹城镇开发边界线内线外基础设施配套和道路交通衔接,保障乡村地区的基本农田和生态格局,在锁定底线思维上营造安全优美的国土空间格局。

促进产业发展提升用地效率。通过对各区镇农业、工业、旅游、宅基地、公共服务、生态等梳理,分析各区镇发展条件和资源禀赋,加强对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农业+旅游、农业+生态、引导乡村产业提质培优,提升专项流量指标的用地效率。

存量转型活化利用提升用地效率。通过村庄规划以镇级为单位完成建设用地减量化汇总、基本农田优化方案、生态空间整治等工作;建立乡村振兴建设“指标蓄水池”用于村庄挂钩复垦、产业发展和战略留白,强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存量利用,促进村庄用地的转型。

加快规划落地提升用地效率。积极推进新增建设用地向省厅上图备案工作,对于符合规定的乡村振兴产业项目、农民集中建房、补充必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项目优先备案;对于申报江苏省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特色田园乡村等考核的村庄,建设项目需要农转用的项目优先备案入库。

坚持规划引领,突出海安自身特色优势,优化空间布局,疏解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让海安城市更加现代、美丽、宜居、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付帅.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现状及对策[J].居业,2023(07):103-105.

[2]甄峰,孔宇,秦萧等.生态文明建设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实施的关键问题[J].地理教育,2023(08):3-7+12.

[3]宁凡涛.试论国土空间规划存在的主要困境及对策[J].西部资源,2023(03):182-184.DOI:10.16631/j.cnki.cn15-13`31/p.2023.03.029.

[4]心心,贾恪,吴全.国土空间规划设计与城市改造路径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11):28-30.DOI:10.19569/j.cnki.cn119313/tu.202311010.

[5]徐可可.城市可持续发展及其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启示[J].住宅与房地产,2023(Z2):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