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金融支持四川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中存在的路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09
/ 2

政策性金融支持四川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中存在的路径探讨

李清[,]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四川省分行乡村振兴处  四川省成都市 610066

摘要: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离不开金融支持,而农发行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肩负着更为重要的责任与使命。本文以支持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背景,以四川为例,分析政策性金融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后脱贫时代政策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模式。

脱贫攻坚胜利以后,部分原深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其他地区差距较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重道远。2021年8月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乡村振兴局发布《关于公布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单的通知》,公布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单,明确加快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巩固提升脱贫成效。以贯彻国家经济政策为目的的政策性银行在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巩固衔接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银监部门明确要求政策性银行要努力实现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贷款增速高于本机构贷款增速 。

一、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所处三州的基本情况

全国10个省(市、区)160个国家重点帮扶县,四川辖内共计25个,占比达15.63%,全部分布在凉山彝族自治州(10个)、甘孜藏族自治州(9个)、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6个),占三州县区总数量(48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帮扶县25个、省级重点帮扶县17个)的52%。甘孜、阿坝、凉山三州位于四川西部,地处我国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带,地质结构复杂,多为高原、山地地形,生态环境脆弱。三州国土面积总计29.81万平方公里,占四川省国土面积的61.3%;截至2021年底三州人口总数679万人,仅占四川省人口总数的8.1%,是四川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三州经济以农牧、旅游业为主,2021年三州经济总量2800亿元,其中国家重点帮扶县帮扶县846亿元,三州经济总量占全省经济总量的5.2%,重点帮扶县经济总量占三州经济总量的30.2%。因自身薄弱的经济基础、恶劣的自然条件等原因,“三州”辖内重点帮扶县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单一、财政自给率低,重点帮扶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较为突出。

二、信贷支持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一)上级财政倾斜,援建资金充足,信贷有效需求严重不足。2021年,四川省25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7亿元,财政自给率不足10%,地方财政主要依靠转移支付。脱贫攻坚胜利后,按照“四不摘”的工作要求,四川省级财政已明确在过渡期内强化对重点帮扶县的财政保障,在中省衔接财政专项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单独安排每年不少于100亿元资金投入重点帮扶县。2021年以来,中央和省级财政安排重点帮扶县衔接资金221.2亿元。省内较发达的12个市和35个县分片帮扶重点帮扶县,按帮扶县上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0.3%(对口援藏任务的5个市和成都市10个区按0.5%),真金白银投入受扶县。2021年以来,省内各市县已向重点帮扶县投入帮扶资金23.67亿元。东西部协作中浙江、广东等东部发达省份对口援助四川,每年也有帮扶资金投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财政收入少,但上级财政各项补贴资金充足,帮扶资金较多,自身经济建设与产业发展对信贷资金有效需求严重不足。至目前,25个重点帮扶县在金融机构贷款存量不足500亿元,占金融机构在三州贷款总量的19%,重点帮扶县总体信贷有效需求严重不足。

(二)“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主动融资意识相对薄弱。四川2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属原深度贫困地区,长期以来获得了大量的国家和各省市的大力支持,经过脱贫攻坚时期的艰苦努力,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但各重点帮扶县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等”帮扶政策、“靠”直接帮扶、“要”直接补贴的思想,谋求发展的内生动力不强。在规划发展方面,部分重点帮扶县地方政府“有多少钱干多大事”的固化思维依然存在,前瞻和开拓意识不足,未树立依靠金融力量建设基础设施,做大做强国有企业的思想。现新增地方隐形债务处于严管态势,部分地方政府“谈融资色变”,对项目融资处于谨慎态度

(三)缺乏有效融资主体、有实力的担保主体,还款来源存在难度。重点帮扶县市场发育程度不高,地方国有公司整体实力较弱,自身资产负债率较高,经营性资产不足以产生足够的现金流,融资能力和担保能力较弱;重点帮扶县在城市补短板、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具备较大的需求潜力,但由于这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和产业支撑均较为薄弱,吸引投资能力不强,而项目多为公益性或准公益性项目,缺乏现金流和其他综合收益来源,在挖掘还款来源上手段和措施有限。在实际操作中,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经常出现项目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等项目要件往往严重滞后于项目实际推动进度,贷前条件无法满足,“三州”项目“能批不能放”现象较为严重,不能为当地重点民生项目提供及时足额的资金支持。贷款投放过多风险较大。

四)产业基础薄弱,缺乏产业类优质企业,可予支持的信贷产品较少。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国家重点帮扶县发展产业的基础条件较差,产业类实体企业往往都局限于传统的种养业,普遍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经营实力弱,管理不够规范,抗风险能力较弱,自身担保能力不足,缺乏有效资产或者有效资产已对外抵押,信贷支持难度较大。同时,产业类信贷产品较少,在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网络扶贫等营销品种停用后,暂没有衔接相应的产品和政策出台,导致部分营销项目“无处安放”。无法实现对乡村产业振兴业务的更全面覆盖。

四、工作建议

政策性金融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保持组织领导不变、政策扶持不减、工作要求不松、考核标准不降的原则,积极推动金融帮扶工作平稳转型,为服务乡村振兴贡献政策性金融力量。

(一)主动参与地方规划制定,前置政策性银行要求。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不同,应坚持以国家规划为引领,围绕政府热点难点,提供行业发展、区域发展、金融生态等全方位金融服务,依靠国家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积极参与地方重大规划项目的编制和实施工作,同时配套政策性银行系统性融资规划,实现银行政策与地方发展规划相辅相成,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二)探索增信模式,释放乡村金融发展潜能。一是助推县级实体公司增信。立足现代企业发展,推动政府整合优质资源注入投融资公司,支持地方政府投融资公司转变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实体公司。二是助推融资性担保公司增信。积极支持地方国有担保体系建设和发展,打造政府主导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增强担保主体实力,为当地优质企业融资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三是推进建立产业帮扶风险共担机制。建立健全以政府为纽带的多方合作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探索在重点县建立贷款风险分担机制,合力抵御政策性金融帮扶过程中的各种风险。

(三)差异化信贷产品,探索支持产业兴旺。一是探索专项区域乡村振兴信贷产品,解决重点县在县域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基础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资金需求,制定针对性措施解决重点县的个性问题,提供比其他地区更优惠的办贷管贷政策,体现对乡村振兴重点县的差异化支持。三是多样化创新联农帮扶方式,探索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社会帮扶资金和政策性金融支农资金等多方形成合力,支持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助力重点帮扶县实现产业兴旺,形成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持久“内生动力”。二是促进形成产业化联合体。支持全产业链,积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单个主体抗风险能力弱的特点,促进形成产业联合体,建立产业风险基金,探索整园、整村乃至整县整体产业授信方案,在整体方案下支持个体产业发展。三是充分运用国家各专项帮扶平台或政策。可借助“万企兴万村”、东西部协作等政策帮扶,实现政策性金融机构跨区域合作,在东部省分的政策性银行协助下,引导经济较发达地区企业到重点帮扶县投资兴业。

(四)优化机构人员设置,提供各项资源保障针对四川辖内巩固衔接重点地区面积大,但就目前的情况看三大政策性银行在四川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均无机构仅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甘孜、阿坝、凉山州首府有机构。一是优化机构设置,根据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贷款规模及项目数量,适当考虑在业务量大的重点地区增设经营机构二是增加人员编制,在当前未增设经营机构的情况下,通过内部人员调配通过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金融服务队的方式,配备专职服务于重点区域金融服务人员。三是加强物资保障,针对“三州”区域幅员面积客户群体分散、山路崎岖等客观事实,加强科技支撑,利用现代设备,提高办贷管贷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重点县乡村振兴工作质效切实彰显政策性金融的特殊作用。

收件人:李清
收件人手机:15183100085
收刊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下沙河铺街59号联合广场B座28层

 


[ ]作者简介:李清(1988.04-),女,四川宜宾人,研究生学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四川省分行乡村振兴处客户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