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3

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路径研究

吴海玉

      河北工程大学数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河北省邯郸市 056000

摘要:大学生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因此应该强化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课程思政建设内容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为了更好地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本文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进行深入了解,从其重要性出发,探索具体的可行性路径,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三观,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特殊的阶段,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适应阶段。而当下社会变革越来越快,就业压力也愈发激烈,对大学生心理有着比较严苛的考验,要求大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此,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路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强有力的落实课堂教学效果能让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可以实现院校心理育人实效和立德树人的目标。

一、在课程思政视域下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高校教育改革也在持续推进,其中课程思政建设概念的提出让高校各科都在融入、统筹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建设,致力于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堂体系,并且教育部也明确指出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的一个重要方向。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修课程,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都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这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来说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大学教学当中要做好到育心育德,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将相应的价值拓展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当中,不仅要让大学生思想品德、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得到提升,还要让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得到全方位强化,能够拥有健康的态度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进行大学生健康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中体现了如下优势:

(1)为课程思政提供良好平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全体大学生必上的课程,而且授课时间较长,如果在该课程当中融入思政就能够更好地将思政改革价值传授到学生当中。

(2)融合程度高。课程思政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很多的相通点,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做好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如此一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上进行思政教育有着很强的引领性,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提升自身的心理素养、文化素养。

(3)心理课程注重体验,能将课程思政价值更好地引导到大学生身上,让大学生拥有良好的体验效果。总之,从课程思政视域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为全面地体现育人育德,有效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缺乏足够重视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并未得到高校的高度重视,教学上更趋向于形式化。心理健康讲师当下主要是以宣传及心理健康知识为主,并未基于每一个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结合具体情况进行深度体验教学,进而导致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无法真正地融入内心,在面对一些困难挫折的时候没办法往一个好的方向去思考,无法排解自身的情绪,进而积压出相应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不重视,看到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进而在上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的时候没有专心听课,甚至直接不来。而且,一些过来听课的学生仅仅只是为了获取学分,在教师点完名字之后就偷偷地溜走,完全没有重视该课程的学习。

2、教学方式单一

当下高校仍旧采用单一的理论教学方式,以灌输形式传达心理知识。而不论是心理健康知识还是思政课程知识都是一些理论性的东西,非常的枯燥,没办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无法认真学,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甚至长期单一、灌输式教学也容易让学生变得逆反,不愿意去深究知识点。如此一来,就难以完成教学目标,无法帮助学生建立自我人格以及促进心理健康成长。此外,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强化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体验感教材,无法驱动学生自我内在成长。

3、评价反馈体系不完善

当下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反馈体系不完善,教师无法直观地了解学生的感受,更无法量化学生的体验,这对教学水平提升来说有很大的阻碍性。同时,反馈机制的缺乏,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知道应当如何寻求帮助,这容易让学生失去对心理学的好奇心,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思政课程融入不佳,无法帮助学生建立良好三观。

三、在课程思政视域下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1、目标一致

大学是学生步入社会前的过渡阶段,不仅要学习相应的技能,更要把强国振兴的使命牢记,尽最大的可能体现自我价值,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课程思政就是要求大学拥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学习我国的各项强国精神,全面提高道德素养,还要求学生拥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建立出良好的三观。同时,要求学生学习爱国精神,拥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红色革命信仰等。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就是要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品质,拥有过硬的危机应对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让学生在面对困境的时候能够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积极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此而言,思政课程与心理健康课程都在精神与心理上有一定的互通性,其教学目标都是让学生成为一个拥有良好道德素养、心理素养的人。对此,在课程思政视域下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为全面的提升学生精神与心理,让学生建立出良好的价值观,能够更为科学合理的建立自己未来目标以及确定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总的来说,课程思政与心理健康课程都是以引导学生建立自主意识、建立明确的理想信仰,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实现“立德树人”为目标。

2、内容渗透性强

课程思政与心理健康知识内容相关性较大,相互之间有着很强的渗透性。首先,思政教育内容主要是对学生道德行为进行规范、理想信仰进行引导,而这些都涉及学生的内心世界。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内心进行教育,包括自我意识、人格、抗压力、情绪排解力、珍爱生命等方面,通过这些内容来让学生学会分析自我、认识自我。然后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勇敢地面对困难,直面问题,并乐观积极地解决问题。对此,从两科课程内容上来看都是相互渗透的,如当大学生遇到困难时,引领大学生自信、勇敢以及乐观地处理事情。这就与思政课中革命先烈勇敢奋进精神切合度非常高,教师在传授相应的心理应对措施时能够讲思政课程渗透给学生,强大学生心理的同时将革命精神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勇敢无畏地面对压力,并在社会压力中探寻个人价值,进而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为国家振兴发展贡献自我力量。将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探索两者内容之间的相互渗透能够有效地丰富心理健康教学资料,让课堂教学模式多样化,让传授模式更为全面。同时,思政与心理教育展现出了社会与个人的结合,让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前能够明确个人理想与信仰,将自我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结合,让自身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当好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角色。对此,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为全面、生动地引领学生建立明确的个人目标与构建出良好的心理建设,让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能够更加坚强、勇敢、无惧困难,向革命先烈一样为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振兴贡献自我力量。总之思政与心理健康的融合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在课程思政下能够更为全面的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水平。

四、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路径研究

1、明确教学目标,探索思政与心理教育的关联点

在心理健康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主要教学目标,并且教师要在社会发展的角度明确要培养怎样的人才,为谁培养人才,怎样去培养人才。对此,在进行大学生心理教育教学时,首先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了解大学生从高中到大学的心理状态转变,在大学生刚入学时候做好相应的心理教育引导工作,奠定后续注入时代内容和构建学生人格的基础。一般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之前做好学生学情的了解,深入到学生的高中阶段、生活背景进行全面了解。然后,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建立针对想的教学,并结合当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学生自我意识培养。其次,明确思政目标,将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社会责任相关因素融入教学当中,更为全面地将思政元素渗透到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当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建立个人社会责任感。最后,做好教育教学中的育心、育德结合,让大学生的人格建立更为全面。

2、深挖教材内容,从横纵方向打造育人全局观

教材内容是教学根本,教师要深究教材,从教材进行横向、纵向的拓展,打造育人全局观,让大学生拥有更为健全的格局,在应对大学生活、社会生活、竞争压力都有良好的应对能力。首先,在教材的纵向探究上更注重的是学生个人成长当中的心理状态引导。教师以教材出发,将大学生即将面对的一些心理困惑进行总结,如高中到大学的转变中涉及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人际交流沟通问题等等,在其中学生要如何进行情绪转变,做好自我管理都需要教师以教材为本的进行实际引导。其次,横向探究则是从一个大局观上进行学生个人心理和思政教育融合,将教材与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结合起来,并探究者之间创新的教育教学方式。通过心理健康与思政元素的结合能更为全面、全员、全过程的实现育人育德目标,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与明确的理想信仰,以及建立出良好的思想道德规范。

3、创新教学模式,以人为本来激发学生自我探索

大学生教育与素质教育有一定的区别,在大学更多的是锻炼学生的自我能力,强化学生综合能力,让其在人际交往、沟通交流、抗压能力上拥有强大的自我反思与调节能力。对此,教师要结合当下发展,以学生为根本来拓展多种教学模式,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激发学生向内的探索能力。首先,让教学更为直观生动。通过各类素材、案例的收集来丰富课堂内容,利用图片、视频、音频来形象化思政元素和心理健康知识,搭建出学生清晰的知识架构模型。例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我性格,有些内向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这个小社会中不知道如何与同学进行沟通交流。这时候教师就要给予指引,让学生正面认识自我性格,并从合适的方式进行自我转变。其次,利用计算机技术让教学多样化,可以通过搭建多种形式的线上课程,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总之,创新教学模式在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引导学生实现自我探索,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才能够更好地构建良好心理状态与行为道德规范。

4、强化实践体验,深度落实理论与现实的切合度

高校应当设立出相应的实验基地,定期开办实践项目,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实践当中强化心理。同时,实践也能够让心理健康知识更为具体化、生动化,这对于融入思政元素来说提供了新的渠道,让学生以实际的行动来体验,更加明确地做好自我意识构建。如:开展心理活动室、社会心理实践课、心理健康实践基地等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渠道探索内心建立。同时,也依据实际的情景来深切锻炼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流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等。如此一来,当大学生步入社会当中能够快速地适应社会节奏,无惧艰辛地投身到社会建设当中。

5、重视师资提升,优化教师认识水平与教学能力

师资力量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对此,高校教师认知水平、教学能力要保持持续进步的状态。首先高校领导人员要重视,优化心理健康课教师考核机制,推动教师持续接受新的知识,提升教师的认知高度。高校要明确考核周期,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来设定考核,明确奖罚,让教师的“教”与“学”同步进行。其次,开展多渠道教师培训计划,引入多类型实际案例进行主题研讨,不断丰富教师的认知范围。如此一来,教师在开展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才能够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从不同角度将思政元素渗透到心理健康当中,也能够全面地实现学生精神引领,推动学生建立出良好的自我意识,搭建出正确的个人、社会观。最后,强化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不仅是高校内部的交流研讨,更要重视高校之间的沟通交流,让心理健康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地了解大学生心理状态。并且能有效实现教师教学能力的精进,更好地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视域下要求做好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和自我意识。同时,还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建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让大学生在步入社会时能够顺利适应,并成为社会建设中有用的人才。在实际教育教学当中教师要不断丰富心理健康内容设计,结合实际情况来强化实践教学,并持续改进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果,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芳妹,张忠.课程思政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源头管理优化的启示与借鉴[J].大连大学学报,2022,(04):129-134.

[2]庞捷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站位”与“作为”[J].甘肃教育研究,2022,(07):130-133.

[3]毛淑芳,叶星.“知情意行 四维一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路径研究[J].职教发展研究,2022,(02):104-108.

[4]张乐雅.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J].大学,2021,(51):155-157.

[5]姬旺华.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探索——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10):24-27.

[6]吴晓璐.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析[J].中外企业文化,2022,(03):237-238.

 作者简介:

1976年4月,女,吉林临江,汉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副教授,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