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内生逻辑与提升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8
/ 2

以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内生逻辑与提升路径

张静然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宣传科 安徽 蚌埠 233000

摘要:在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党和国家先后出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等系列文件推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目标任务和具体举措,提出“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

关键词:基层党建;乡村振兴

一、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内生逻辑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当代表达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最显著标志,那就是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和源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深入到群众中去,始终坚持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多次强调人民至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更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二)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成功经验的内生性赓续

纵观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历程,有效地引领和组织农民是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关键。

在党的成立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通过深入湖南农村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农民运动,分析国情民情,认清了农村、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为党领导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起人民公社体制,虽然在后期弊端凸显,但这一体制很快将农民组织起来,集中有限资源,在农业生产、水利、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建设进行了伟大探索。改革开放以来,从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始,农民包产到户从此开启走上富起来的道路,党及时总结人民首创经验,将“大包干”的具体做法,上升为家庭联产责任制的制度实践,极大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凝聚了党和广大农民的智慧结晶。

二、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现实问题剖析

(一)治理能力不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功能弱化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治理能力是党组织自身组织力的外在体现。换言之,就是党组织通过嵌入和参与社会其他各类组织和群体,达到凝聚和引领的能力。随着社会变迁和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利益多元化,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功能弱化,表现就是治理能力不强。具体看来:

一是农村党组织与其他类型组织存在张力。主体结构多元化,在农村的组织体系中,不再是简单的村支两委的组织结构,出现了性质各异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独立于村支两委之外的主体,有以宗族势力为主的组织形式,也有以宗教势力为主的组织形式。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政治性组织,在组织构架中如何占据意识形态的主动权,注重引导和监督作用,促使其他组织发挥社会效益,二者明显存在一定的张力,客观上增加了党组织引领的难度。

二是,农村党群共同体关系的弱化疏离。税费改革后,国家不再向农村农民收取税费,转而实施粮农补贴,并以自上而下的项目方式开启的资源输入,村集体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公司承建的项目制完成。项目制使人民群众从村庄公共事务中退去,进而造成人民群众与基层组织间关系疏离,弱化了组织与人民群众紧密关系。

(二)队伍活力不够: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动力支撑不足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党中央开展了“头雁”工程,“头雁”们运用自己的资源和眼界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但头雁后的“排雁”存在普遍年龄偏大、性别比例失衡、身份定位不明、总体文化素质不高,以及后备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突出。具体表现为:一是农村党组织干部身份定位不明。农村基层组织的干部具有“农民—干部”的双重身份特征,属于“非脱产干部”。由于受经济因素影响,大部分地区的村干部工资不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村务工作主业变成了副业,主要精力用于自己产生经济收益的生产性或经营性活动。对于村务工作的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农村干部上升空间不足。尽管近年来出台文件,明确具有村干部经历,在乡镇公务员录取方面,优先录用,但实际上由于大多数村干部年龄偏大,或学历受限,难以利用这一上升渠道。三是新鲜“血液”匮乏。在脱贫攻坚背景下,党和国家为了解决基层党组织的新鲜“血液”问题,实施“第一书记”“干部驻村”等组织“输血”模式,取得显著成效,并未形成内生“造血”机制,但农村的发展归根到底要由农民构成的基层党组织进行,如何发挥农村本地“排雁”的作用,也是急需破解的瓶颈。

(三)主体能力不足: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基础比较薄弱

农村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直接领导主体,是党在农村中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乡村群众、乡村企业、乡村社会组织等是参与主体,当前乡村各主体能力不足的情况依然较为突出。相较脱贫攻坚而言,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体系更复杂。但由于农村中青壮年外出务工,有的偏远农村把培养外出务工当作脱贫致富的主要出路,思想意识上并没有及时转到振兴本地经济。从短期看劳务输出对落后乡村确实能立竿见影增加收入。但是从农村发展长远看,大批有知识、有能力青壮年外出,无疑抽空了乡村振兴的主力。

三、农村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提升路径

(一)夯实组织基础,增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排头兵”队伍建设

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直接实施者,其素质高低、能力强弱、作风好坏,直接关系党的乡村政策方针的贯彻落实。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增强党组织的新鲜血液,广泛吸收人才进入党内。人才是夯实党的组织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基础力量。注重选优配强农村基层党员队伍,尤其是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抓好“关键少数”,发挥“头雁效应”。要厚植人才发展土壤,现实“引才归巢”。要拓展农村基层党组织成员的上升渠道,注重人才的内在生长,从本村致富能手、外出经商人员、本土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中培养党的组织成员、担任党支部书记。要搭建人才施展平台,实现“筑巢引凤”。农村发展潜力巨大,挑战与机遇并存,脱贫攻坚的胜利,奠定了一定基础。还要以更高要求搭建建功立业的各类平台。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愿意来到广大农村施展所学,锻炼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自我。总之,要多渠道夯实农村党组织人才队伍,全面提升基层组织能力,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智力支持。

(二)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发挥“主心骨”作用凝聚振兴力量

乡村振兴是全局性历史性的艰巨任务,需要凝聚各方力量,扎实有序推进。但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打破,大量农户退出农村,涌入城市,农村村民分化、利益多元化,“不将农民组织起来,仅靠个体的分散农户,振兴乡村是没有任何可能性的”7。因此,提升组织力,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核心与关键。

(三)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优化考评程序

规范党组织建设,既包括组织生活规范化、制度规范化,也包括管理的规范化。考核是促进管理规范的重要举措,也是对工作成效的评测,关系到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农村组织肩负着落实政策“最后一公里”的重任,党建要求层层分解,党建任务逐级下沉,来自各个层级的检查考核更是络绎不绝。9如果考核工作的简单化,过分强调办事留痕,拍照、签名、上传至各类APP,成为了各项工作的“标准动作”。为此,要优化基层干部考核机制,简化考核程序,从制度上给基层干部减负,力戒形式主义,让党员干部有更时间精力“沉下去”服务群众。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61页;第2页。

[2]《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页;第31页;第64页;第70页。

[3]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