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会计制度改革再论过渡会计学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2
/ 2

关于会计制度改革再论过渡会计学分析

蔡金花

泰州市佳源机带有限公司, 225321


摘要:本文首先是阐明会计制度改革与过渡会计学发展的关系作为切入点,而后分析过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最后是探讨了过渡时期会计制度的体系建设问题,会计利益的代表性以及会计机制的执行等有关内容。希望通过此文,可以帮助我国经济企业正视会计制度的意义,使完善的会计制度在新形势的经济背景下,起到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会计制度;过渡会计学;制度改革


前言:最初的会计制度在人们的印象中颇有些简单的“记账先生”意味,但随着社会进步,现代企业越来越依赖于会计制度的经济管理作用。过渡会计学,便是一门探究会计制度的改革后,会计学如何在简单的“记账”“核对”基础职能上,拓展完成对财务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负责企业管理层形成有关企业发展的盈利目标决策功能的一门现代会计技术理论。

  1. 会计制度改革与过渡会计学的发展关系

从会计学的普遍客观规律上来看,一种经济体系的繁荣发展,势必会带来经济模式的彻底改变,而会计学作为伴随经济学全程的一项财务管理学科,经济模式的改变牵动的就是会计制度的改变,因此会计学与其它学科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很多知识理论是要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中国从最早的结绳记事时期开始,在商贸活动中便有了会计记账行为,而使会计学发生性质改变的,还要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由于工厂生产制度和批量生产的经济模式诞生,使其中出现的固定资产成本在生产销售中的比例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引入成本折旧概念来解决,是会计学从简单的记账统计到财务信息加工处理方向转变的一个历史性转折点,会计学之所以会形成今天这样一种完善的理论体系,正是因为经济体系的不断繁荣发展,导致企业对财务管理活动的依赖程度急剧加深。那么再来看现今环境中,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催生出许多此前从未出现过的新型产业经济,如电子商务等,经济市场逐渐发现传统的会计体系已然无法满足全部的产业经济需求,如关于无形价值的衡量、金融工具的创新、人力资本的考量等,会计体系显著的变化的例子比比皆是,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会计要素中历史成本向重置成本方向转化就是会计制度改变的显著特征。在这种发展趋势下,会计制度改革成为了一种必然,而在会计制度改革后重新完善的会计体系理论,便是过渡会计学的基本内容含义。

  1. 过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过渡会计学认为,会计制度是用以规范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用户之间进行交易与金融资金流通时的法规、准则、制度的统称。所以它的基本理论框架应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是法律层次的,是所有市场环境中的企业都必须共同遵守的一种强制性法律体系,就企业来说,在会计制度改革后的所有经济管理活动,均必须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如税务管理工作必须依照国家《税法》要求履行企业纳税义务,法律层次是企业会计体系的底线原则。第二个层次是制度层次,是在会计制度改革后以财务部下发的《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为基本依据,指导所有企业建立自己的基本财务管理框架的指导性操作指南,它起到规范化会计核算行为,统一会计口径的作用,为企业后续的财务监管,如审计工作等提供了可立足的体系平台[1]。第三个层次是企业在以上两个层次的约束规范下,根据自己经济体系的发展规律,形成的一种具体会计制度安排,如年度财务报表、预算绩效考核等仅适用于企业本身的管理制度,这也是过渡会计学体现规划统筹功能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企业资金活动产生财务信息进行核算、总结、归纳,能够形成一种经济决策,使企业根据会计信息能够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形成有效的经济管理目标,过渡会计学认为,在新经济时代环境下,会计体系应当承担起企业辅助决策的导向性作用。

  1. 过渡时期的会计体系建设问题

分析我国会计学的建设体系,总地来说是采取渐进式进行改革的,这是结合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以及现实国情来决定的。会计制度改革在大部分都是要遵循“非帕类托改变”规律的,即在制度改革时,无法保证每项措施在不减少任何市场环境中当事人的个人利益情况下,保证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例如会计制度改革后,会计人才往往要“身兼数职”,企业的财务管理岗位的人力成本急剧增加。我国在过渡时期的会计体系建设主要问题是:会计制度改革的实施成本与摩擦成本的碰撞问题,从经济环境中来分析,企业的运营是需要外部投资的,而投资者往往更希望依靠政府的强制性来对企业财务经济信息进行尽可能的披露的,而会计制度的变迁,如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势必会给具有季节性周期性生产的企业带来利益损害,即财务信息的过度披露问题,这说明了一些选定的会计改革制度尽管是必要的,但偏离了一些企业的经济效益目标。因此为了不使会计制度改革给我国市场经济短期内造成严重的破坏性影响,采用总成本最小的、最优化的改革方案以渐进式的方式进行改革后的会计体系建设方案,是最为合理的改革办法

[2]。要想使会计制度改革能够稳步地推行下来,首先还要考虑的问题便是会计的根本性原则问题,即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传统的会计制度中也不乏对会计行为本身的监管机制,但更多的是对会计行为“事中”过程的规范管理,会计制度改革后,以往的监督管理办法警示惩戒作用有余,但在虚假会计信息预防上还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因此从过渡会计学视角分析认为,会计制度改革后的体系建设应当在会计管理行为实际发生前后阶段做好责任划分,使新的会计体系真正能起到帮助企业预防经济风险的职能作用,如制定原则性的责任处罚规定,一旦发生在会计信息上造假的违法行为,不旦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与行为当事人要受到相应处罚,连同会计注册师与会计事务所也要一并承担连带责任。这样才能推动企业会计财务管理机制朝“顺向”监督机制发展,即只对上负责的工作机制,加强企业会计岗位的独立性,最大程度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结语:综上所述,时至今日为止,我国的会计制度改革主要是体现在:大多数企业的会计体系是由政府、企业、会计注册中心三位一体的共享范式会计制度上,过渡会计学主要是为了实现传统会计学难以实现的统筹规划功能,其次为了解决传统会计学难以应对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性问题而发展演申的会计理论,对于我国资本市场环境来说,健全的会计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唯一底线保证。

参考文献:

[1]赵婧,徐晓英.基于政府会计改革背景下对贯彻落实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1(10):47-50.

[2]赵艳红.论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视角下的高校审计监督[J].财政监督,2021(17):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