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大量输血后临床检验指标变化的特点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9
/ 2


肿瘤患者大量输血后临床检验指标变化的特点分析

李映红

武汉市新洲中医医院检验科 湖北 武汉 430400

摘要:目的 分析肿瘤手术患者大量输血之后部分血液检验指标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接受肿瘤手术,并进行了大量输血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50例患者均在输血前后实施血小板计数、凝血四项检查、肝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查与血清电解质检查,分析各项检查结果的变化。结果与输血之前比较,输血后患者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血清总蛋白、血清钾、血清钙、血清镁指标明显降低,二者数据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肿瘤手术患者在大量输血治疗过程当中,需要及时对患者凝血功能、肝功能、电解质水平进行监测,能有效预防与治疗并发症症状,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肿瘤;大量输血;检验指标;变化特点

肿瘤患者病情严重,常需经外科手术方式治疗,患者术中出血量一般较大。如果肿瘤侵犯大血管,术中出血量将进一步增加,需给予输血方可预防失血性休克,确保手术安全进行。有研究指出,肿瘤患者大量输血后,凝血功能、肝功能及血清电解质指标均会发生改变。本文特选取我院的50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肿瘤患者大量输血后临床检验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并结合临床经验阐述肿瘤患者大量输血后临床检验指标变化的控制方法,为临床提供指导,提高检验指标的准确性,提高疾病治疗的安全性,减轻患者治疗负担,具有一定临床意义和经济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来我院经大量输血治疗的50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37例,女性13例;年龄26~84岁,平均(60±4)岁。纳入标准:①所研究患者都在我院行择期肿瘤手术;②将红细胞悬液≥10U在患者围手术期并且24h内输注体内③对患者的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纤维蛋白(FIB)、凝血酶原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电解质进行实验室检查,检查时间为输血前24h内和输血后24h内。排除标准:排除因其他疾病或者是药物作用对患者血小板、凝血功能等造成的影响。血制品处理方法:①2U悬浮红细胞处理,全血制备400mL的2U悬浮红细胞;②各类血液成分的处理:过滤出除白细胞将悬浮红细胞、血浆、冷沉淀、血小板制备提取。50例肿瘤患者中,悬浮红细胞的输注量为11~17U、平均输注量为11.5U;没有输注血浆的有13例患者,37例患者输注的血浆量为255~2550mL之间;输入11~20mL冷沉淀的患者有24例,输注1U血小板治疗量的患者有1例。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在输血前后24h内实施血常规、凝血四项、肝肾功与电解质检测,检查仪器:血小板使用血细胞分析仪,凝血四项检查采用血凝仪,肝肾功、电解质采用生化分析仪器进行检查。

1.3观察指标

对研究组患者输血前的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包括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血小板(PLT)计数、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原蛋白(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肝功能主要指标包括:血清总蛋白(T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血清电解质:K、Ca2+、Mg2+、Na、Cl-

1.4统计学处理

对于本次调查中的数据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包予以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肿瘤患者大量输血前后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计数(PLT)比较

肿瘤患者大量输血后PLT、FIB、INR与输血前相比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TT、APTT与输血前相比时间相对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肿瘤患者大量输血前后肝功能指标的比较

肿瘤患者大量输血后,血清总蛋白(TP)相比于输血之前明显减少,输血后肿瘤患者体内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与输血前相比有明显升高趋势,TBTL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有统计学意义。

2.3肿瘤患者大量输血前后电解质的比较

肿瘤患者大量输血后,血清K、Ca2+、Mg2+比输血之前显著降低(P<0.05);血清Na、血清Cl-,与输血前相比差异不大(P>0.05)。

2.4肿瘤患者大量输血前后肾功能指标的比较

肿瘤患者大量输血后,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尿肌酐(Cr)、血尿酸(UA)没有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肿瘤患者大量输血的常见风险 

肿瘤是指机体在各种致瘤因子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根据肿瘤病理性质的不同,可将其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种,与前者比较,后者治疗难度更大,患者病死率更高,但二者的治疗方法均以手术治疗为主。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的改变,肿瘤患者数量逐渐增多,疾病已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肿瘤发生后及早确诊,并行外科手术治疗,可有效抑制病情进展,延长患者寿命,改善患者健康状况。肿瘤切除术期间,患者出血量往往较大。如未给予输血,易诱发失血性休克,对患者疾病治疗安全性的提升不利。因此,为确保手术能够安全完成,临床上常需在术中给予输血治疗。如输血量过大,患者同样存在发生风险的可能。临床研究发现,酸中毒、低体温、凝血功能障碍是导致大量输血患者死亡的三大主要因素。

3.2肿瘤患者在大量输血期间注意事项

通常情况下,患者接受输血治疗后血小板计数以及凝血功能会降低,肿瘤患者的血液大多处于高凝状态,在输血治疗后,由于止血消耗了大量的凝血因子,以及输注悬浮红细胞降低了患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浓度,患者血小板计数以及凝血功能会有所降低。本次研究中发现患者在接受输血治疗后凝血功能以及血小板计数有明显的减少,因此在临床治疗当中根据此特点,医护人员须格外重视输血治疗后患者是否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的情况,必要时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

同时,患者接受手术治疗以及大量输血治疗后,护理人员需要格外注意切口的止血以及患者伤口的止血情况,避免患者大量出血。电解质紊乱也是输血常见并发症之一,研究显示患者在接受输血治疗后体内血清K、Ca2+、Mg2+浓度有所下降,但数值基本正常,因而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纠正患者体内血清电解质变化,适当的采用补液治疗增加患者体内的钙、镁等元素的含量,防止出现电解质紊乱的情况。输血治疗后患者肾功能没有明显变化,而肝功能显示患者TP降低,ALT和AST数值升高,医护人员需要留意患者肝功能变化,一旦患者出现严重的肝功能异常,需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结束语

综上所述,肿瘤患者在进行大量输血后,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凝血功能以及部分电解质指标,因此需要对患者给予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李灿泉,陈美权,张燕,等.大量输血前后患者凝血功能指标表达水平结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2(z2):45-46.

[2]张建明.输血前Rh抗体检验的临床应用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7,28(11):1639-1640.

[3]王娅,刘忠,李长清.美国同期血浆和成分血浆的概念及标准[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1):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