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体验感悟——浅谈小学品德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9
/ 2

知行合一,体验感悟——浅谈小学品德教育

纪容

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第五小学,广东 珠海 519000

摘 要

小学生品行的形成过程包含着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个基本要素,但由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为主,抽象逻辑思维正处于萌芽状态教师必须把德育内容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去,才能真正使德育发挥其引人向上的重要作用。教师创设鲜活情境,通过“讲故事法”引导学生开展道德层面的观察与思考,通过“体验式”教育使德育内容内化,在两种方式结合的基础上完成德育目标与任务,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德育;讲故事法;体验式教育

一、“讲故事法”使得“纸上得来”更深刻

故事法是一种重视儿童道德发展的背景和特殊性的德育途径,是一种与儿童的生活和生命密切联系的教育。德育中采用故事法可以很好地解决儿童德育过程中实效性偏低的问题。改变道德灌输为主的方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诱发儿童好奇心,增强德育趣味性。只要是适合儿童的故事,他们就有兴趣,绕与趣味地听或读下去。通过故事情境,儿童能够主动调动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道德认知去思考、领悟这些故事的精华,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积累正义感和良知,起到道德教化的目的。

另外,故事法不同于传统的灌输伦理道德规范的教育,它是通过展现具体情境下的具体的人和事引导儿童展开思考。有趣的故事极大吸引儿童兴趣,其中正义的力量一般被塑造成可爱并受儿童同情的形象,极大激起儿童强烈的情感共鸣。因此,儿童通过读故事、听故事逐渐提炼客观公正的道德原则,在移情中获得不同的情绪体验。所谓移情就是对一个人的个人特征和他人的特殊处境之间的差异的一种情感性回应,通过对他人处境的理解,能够促使我们认识和体验自己生活的意义。生活中的道德判断是需要理性思维的,但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道德判断都是情感的,很少用理性去推理判断。儿童通过故事和叙述促成思维发展和道德形成,以便儿童能够通过情感的、想象的、趣味性的方式去完成道德判断。所以,给儿童讲故事能为儿童提供真实、丰富的语言和形象输入,使儿童在一定的情景中感受到道德的熏陶。伴随着故事所蕴含的价值的内化,儿童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也逐渐形成并丰满。

儿童是善于模仿、易受感染的,他们的许多道德行为都是在对成人或事物的观察与模仿中学到的。儿童崇拜并热爱英雄人物,容易为他们的伟大事迹而感动。因为英雄人物具有强烈吸引力,儿童不自觉受其感染,甚至会模仿英雄人物的举动。因此,应该有所侧重的给儿童讲一些能够激起儿童热情和积极性的英雄故事,促使儿童心灵受到触动并以其中人物为榜样,习得伟大品质。故事中的主人公大都具有个性鲜明,代表着正义和智慧,让人喜爱并经久不忘的特点,再加上讲述者绘声绘色的表演或文章优美文采的渲染,儿童获得较强代入感,促使儿童通过故事体验他人承受的不幸或感受他人胜利的喜悦。通常儿童的道德选择不是我想成为一个“好人”,而是我想成为“谁”,或我讨厌“谁”,而这些人物大多来自故事中的角色。

故事大都直接或间接的传递着一些基本的伦理准则和行为规范,它可以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影响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儿童能够从故事中逐渐掌握抽象的道德概念,会将这些价值观与个人相联系,产生与自己生活相联系的情感体验,在体验故事过程中逐渐将道德伦理和行为规范内化为行为准则。故事能够儿童积累对善的情感追求,激发他们向善的品质。故事提供了虚拟世界打破了平淡而狭隘的现实世界的藩篱,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机会。儿童在体验故事中可以扩大儿童对世界的认识,扩展思想世界,体验社会的伦理。所以,故事能够起到使儿童熟悉社会行为规范,激发儿童的优良道德情操,使儿童的价值观与整个人类社会相联系的巨大作用。

通过“讲故事法”使道德教育更直观更有效,使得那些理论层面的东西具体化、实在化,学生更加直观明了的明白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从而使自己行为更符合社会规范。

二、“体验式”教育内化德育内容

在学习空间上,道德教育是全景式的,不仅局限于课堂,而且应该把学习空间扩大,面向整个社会课堂,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与时代同频共振,潜移默化中培养公民责任感,在实践中感受公民道德要求。

在学习内容上,道德学习不应局限在师长的说教或书本的死知识,应该把学习内容放到社会中,在社会中直接习得道德文化和道德要求。在“体验式”教育模式下,通过道德实践固化道德准则,例如指导小学生进入社区开展垃圾清理等志愿服务,在实践中让他们学会承担社会责任的品德素养。

在学习方式上,道德学习的方式不仅局限于传统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在实践中,体验式道德学习将德育目标寓于服务性学习中,从目标的提出到最后的反思总结,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起到辅助和引导作用。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会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中锻炼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道德教育应适应学生需要,符合学生品格发展规律,基于服务性学习的小学德育培养方式上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是灵活的而不是框定的,是体验式的而不是灌输填鸭式的。

在服务性学习中,德育要求是潜移默化隐含整个课程设计的,或者说德育课程设计是有机融合在服务性学习之中的。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教育改革服务性学习联合会对于体验式学习德育过程划分的五个阶段来开展本土德育工作。这五个阶段为:预备阶段、合作阶段、服务阶段、课程整合阶段、反思阶段。

预备阶段。学生要深入他们生活的社区中开展调查研究,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指定适当的解决问题计划。在这个阶段主要为了考查学生深入生活之中,理解生活、发现生活的问题等,然后运用学生知识和智慧来改变现状、解决问题,挖掘他们价值体系中的良知。

合作阶段。在这阶段小组同学共同分析社区中发现的问题,与社区人员合作解决发现的问题,此阶段重在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人交流、交往的能力。

服务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同学根据计划实施服务。在实施计划过程中,小组成员要团结合作,公正、公平地公正,培养学生奉公和尊重他人的意识。

课程整合阶段。这个阶段要把社区文体与自己的课程紧密结合,实践知识与书本知识有效整合。此阶段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运用学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力,避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反思总结阶段。这个阶段学生带着总结反思意识不断对自己所在项目实施和完成阶段自己的言行、工作等进行反思,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并形成简要书面总结。

在体验式课程设计中,将德育课程目标设计融合于实践过程中,德育的导向在任何阶段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

三、小结

德育是具体的,必须实事求是的开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新课程改革为德育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德育要转变目标取向,积极实现德育内容、德育实施取向的嬗变,紧贴学生实际,切实确立科学的道德学习取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德育过程中起到主体性作用,无论是“讲故事法”还是“体验式”教育,这些都是旨在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德育能够细化到学生生活、学习的每一个细节当中,真正起到德育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美国)IL赫斯利普著,王邦虎译.美国人的道德教育[M] .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

[2]霍巍.关涉普通人的道德教育:对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反思与重构[J].教育科学研究,2005(5).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