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0
/ 2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胡德祥

胡德祥(四川省冕宁县樟木小学校四川冕宁615600)

摘要: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朗读的面窄;只求形式不求实效……凡此种种,朗读的作用在课堂上没有充分发挥。针对上述现象,采取相应对策: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等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确保朗读时间不被占用;在朗读教学中体现层次性;对朗读的评价要因人而评;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真正将朗读教学落在实处。

关键词:不求实效;机械匮乏;精选练点;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9)10-186-01

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我今天就以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并结合教学中的亲身实践谈谈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意在求教于大家,并和同仁们共同探讨,将以后的朗读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四十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五分钟,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相当一部分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是不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的。

4、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我们常常可以看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其实,体验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更富感染力。有时,学生朗读时轻重、缓急把握对了,但分寸感很差,一重特重,一轻特轻,极不和谐,让听众的心一紧一紧活受罪。

5、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据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但有安排却没有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一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要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2、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有一次,我教《观潮》一课,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跟学生说:“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轼咏赞钱塘江大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这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中外游客。现在就请你们当小导游,向人们介绍潮来时的奇特壮观的景象。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游客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所以朗读一定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两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就更深了。

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5、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