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诗般舞蹈意蕴展示中国古代女性文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2

用诗般舞蹈意蕴展示中国古代女性文化

王松阳

摘要:中国原始的舞蹈是在诗、歌、舞三者一体的形式中存在的。三者分离之后,在表现手段上都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本文从舞蹈《秋月》的创作体会着手,试用诗歌般的舞蹈意蕴表现生活在深深的闺房之内的中国古代女子的爱情婚姻文化,她们望月兴叹,表达对恋人的思念和对爱情的向往之情。从舞蹈创作的角度,谈了舞蹈《秋月》的美学定位与追求、动作设计风格、舞美道具的设计理念、文化精神阐释和名称解读等几点体会,用诗歌般的舞蹈语言展现出丰富的女性传统文化和思想意蕴。

关键词:舞蹈意蕴古代女性文化舞蹈创作体会

中国古典舞蹈《秋月》是根据科研项目《中国古代女子歌唱文学研究》而创作的。作品表现了一群生活在深深的闺房之内的古代女子,她们虽然没有金钿珠翠的装扮,但仍可称为绝代佳人。她们手中的团扇洁净如月,轻轻摇动,微风拂面,轻启香唇,歌声汩汩,随意悠闲而又清脆悦耳。寂夜入初,皓月当空,时开时掩的团扇,使之显得千姿百媚。仰望明月,触景生情,扣人心扉的歌声时隐时现,心中的思念绵延不绝。念君朝朝暮暮,岁岁年年,女儿情意绵。嫁衣已做好,梳妆已完毕,意中人你身居何方?

一、《秋月》的美学定位与追求

华夏的传承,始终编织着美好的心灵之光。与此同时铸就了华夏民族特有的人格精神。舞蹈《秋月》是一个以爱情为主体的古典舞蹈。其美学定位与追求,是在具体的舞蹈表演中要“以神领形,以形传神,形神兼备,身心合一”。

舞蹈《秋月》的审美风格有三个突出特点:“回”的形态;“流”的过程;“韵”的内核。“回”代表着中国舞蹈的运动风格,中国舞蹈的“圆、曲、拧、倾、含”是通过“回”的审美风格对手足、身肢、腰间的具体要求;“回”不仅包含动作的走向和发力,而且还显示着动态的灵活与生动;“回”的状态带来了“行云”状,这就决定了舞蹈演员在时空中的流连延绵——“流”的特点。《秋月》不强调动态造型,而是突出人体运动的过程——线的运动,线的韵律。中间所谓的造型只不过是流动中的停顿、“线”中的“点”,是动中的静,是“无声胜有声”的表现手段,甚至包含舞台的调度也是如此。“气韵”之“气”可看作运动着的人体,是人的生命力在形体动态中的艺术化的投射。其“韵”则意味着人体在运动中的节律,是指超越于人体生物意义上的一种精神和风度情致。“气韵”是“气”和“韵”在舞蹈的流动中有机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精神与物质相交融的美的特质,而这种特质转化到舞蹈《秋月》中,就是“精、气、神、形、情、意”①。

舞蹈《秋月》在意象境界的追求上强调“借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古代女子对意中人的强烈思念,舞蹈中的形象造型、化妆、服装设计理念突出“深闺有奇女,绝世空珠翠”的总体要求,给人一种“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天生丽质的外在视觉美②。这种意蕴通过含蓄的比兴,以“托情与景、托物(团扇)寄情”的方式来表现,强调情、景、物合一,形成了中国古典诗的意味、意境和诗情。

二、《秋月》动作设计风格

舞蹈《秋月》在舞姿上追求“拧、倾、圆、曲和挺拔、含蓄”,并在此基础上加大动作幅度。舞鞋上红色穗子的运用,使圆场步更加流畅与细腻,大大地增强舞蹈的流动感。动作多用立脚尖、上身前倾、翘臀,加大上身的曲线度,目光远眺,更能突出主人公翘首以盼的思念的心情。下肢髋关节内扣,配以下巴内颔,颈椎少立,脚上动作多用勾脚,膝盖微弯,使动作显得内敛而含蓄。手型在小垂手兰花指的基础上外旋90度,并加上轻抚脸颊的动作显得妩媚而含蓄。脚型在勾脚的基础上用脚跟点地,并配以主力腿膝关节颤动。整个舞蹈使用了大量的动作重复等手段,也是想强调“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天生丽质的外在视觉美等等,这样使舞蹈《秋月》在典雅秀美的基础上不失俏美特色。

三、《秋月》舞美道具设计的风格追求

舞美道具是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舞蹈作品充分发挥内在的张力,就必须强调道具的运用和舞美的参与意识,给观众和演员一种“心理暗示,”营造一定的“心灵空间”,使大家产生丰富的想象。

舞蹈《秋月》的道具、舞美设计采用了写实性的造型语言。团扇、中国结、屏风、宫灯等中国古典元素为依托,追求内在的厚重感。团扇作为一个符号化的舞蹈道具,从形制、材质等都暗示作品的地域、风格、时代、人物的背景。利用团扇的象征性和道具对舞蹈的情感承载功能,表现“夜静思更浓,月明易生情。念君暮与朝,重重复重重”的情景交融艺术追求。从表现主题风格上突出了“清风任动生,娇香承意。思妆开已掩,歌容隐而见”③。让舞蹈动作和道具结合,增强了舞蹈作品的文化内涵。舞美宫灯的使用,使舞台表演空间增大,增强了古典的韵味;屏风的移动,打破了舞台原有的固定空间,与舞蹈的舞台调度相得益彰,使舞美和舞蹈风格和神韵上浑然天成,大大增强了舞蹈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

四、《秋月》的文化精神阐释及名称解读

舞蹈《秋月》以传统女性文化及古代爱情婚姻叙述模式。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史上,男权占主导的社会潮流形成了一张无形的大网,控制着女性。她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服从男性的需求;她们求德需容,以柔为美,有着“三从四德”的行为规范,由于这些传统女性文化的约束,使女子们在爱情婚姻上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舞蹈《秋月》的叙述模式不局限于哪个历史朝代,哪个固定的人物,而是以小见大,表现中国古代所有女性的爱情婚姻,反映中国美学的内在超越思想。

在中国女性的传统爱情婚姻文化中,常以月亮表现女子的天生丽质、温柔性格和洁净心灵,也常以月亮寄托对恋人思念之情。舞蹈的名称之所以叫《秋月》,是想表现中国古代深闺女性的长相思,摧心肝,对爱情的欲求不得,欲罢不能的内心痛苦,以及她们有数不尽的思念和无限的惆怅,精神上是何等的苍白和困乏。她们“为伊消得人憔悴”,内心深处有一种秋后的凄凉和悲惨。从哲学和艺术观念上看有一种“物哀”意识,表现主人公的“自怜”之美。也有一些悲剧情调的意境意象,有着浓重的悲剧审美性④。

总之,创作《秋月》这个舞蹈作品,是想用诗歌般的舞蹈意蕴表现一个个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古代女性艺术形象,从她们身上折射出传统美学以及她们的婚姻爱情信息,展现出丰富的女性传统文化和思想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