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疾病诊断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新生儿溶血疾病诊断的临床研究

刘彦娥邹芙蓉

(山东省威海市立医院)

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儿溶血疾病诊断的科学方法并总结优良诊疗方案。方法于2016年8月--2017年8月选取在我院出生的伴有溶血疾病的新生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参与临床研究,分别接受抗人球蛋白试验、放散试验、游离试验,微柱凝胶试验是主要检查技术,结合患儿实际情况及病情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分析比对三组新生儿的检查结果。结果经抗人球蛋白试验73例呈现阳性,经抗体释放试验76例呈现阳性,经游离抗体测定61例呈现阳性,经所有检测均显示阳性的新生儿58例。分析患儿就诊时间,轻度溶血患儿的就诊时间显著短于重度、中度溶血患儿,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对症治疗后,所有患儿均康复且无不良反应或复发迹象。结论溶血疾病的诊疗时间越迟则疾病越严重,与疾病严重程度具有正相关;进行诊断时,要对溶血疾病本身和潜在或伴随并发症进行联合诊疗,治疗过程中要综合应用光疗、补碱和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此外还需要强化对孕妇的中药预防从而在根本上降低新生儿溶血疾病的发生率。

关键词:新生儿;溶血疾病;疾病诊断;临床研究

新生儿溶血疾病是临床新生儿科中一种常见疾病,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溶血、肢体负重、黄疸或肝脾肿大等症状,甚至会发生不可逆核黄疸或造成死亡[1]。根据研究数据和相关报道可知,造成溶血疾病发生的原因可能是母婴血型不同或产妇血液中免疫抗体IgG含量过多造成胎儿循环中严重缺乏红细胞,还可能为孕妇在孕期产生过多抗胎儿红细胞,引发胎儿红细胞发生大面积被破坏从而引发溶血[2]。现如今,临床缺乏对溶血疾病针对性的临床诊疗手段,缺乏统一定论,因此临床中具有较大的难度和问题。本文为探究新生儿溶血疾病诊断的科学方法并总结优良诊疗方案,于2016年8月--2017年8月选取在我院出生的伴有溶血疾病的新生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参与临床研究,取得满意结果。现详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于2016年8月--2017年8月选取在我院出生的伴有溶血疾病的新生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参与临床研究,其中男68例,女62例,平均入院日龄为10.24d(Max21d,Min1d),其中75例足月产,27例为早产,8例为过期产;分娩方式:顺产56例,吸引产24例,剖宫产40例。所有患儿家属均知晓研究目的及资料用途。

1.2纳入标准

经临床确诊为溶血疾病;无先天疾病或遗传性疾病;无心肝肾损伤;存在嗜睡、少食、纳呆、面色萎黄等临床症状。

1.3检测方法

1.3.1临床检测

在新生儿出生24h后发生黄疸且病情加深,营养状况为贫血,经B超检查后发现肝肿胀或脾肿大则可怀疑患儿为溶血疾病,对患儿实施血清学检查、ABO血液血型检查、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和游离抗体试验,经抗人球蛋白试验和抗体释放试验呈阳性或两者皆为阳性时可确诊为溶血疾病[3]。Rh溶血病患儿的抗人球蛋白试验结果为阳性,则提示婴儿体内存在被免疫抗体IgG致敏红细胞,随后通过放散试验或游离抗体试验判定Rh血型抗体。

1.3.2实验室检查

重点进行血清总胆红素检查,血清总胆红素含量超过324μmol/L则为重度溶血疾病;含量在205~324μmol/L范围时则为中度溶血疾病;含量低于205μmol/L则为轻度溶血。制作患儿外周血液涂片,观察球形红细胞和核红细胞的数量[4]。

1.3.3血清学检测

确定母婴血型组合,检测D-抗体、E-抗体和C-抗体,若母婴血型组合为O-O型组合则需要进行抗M抗体和抗N抗体检测,

1.3.4合并症、并发症检测

患儿G6PD/6PGD比值处于0.30~0.80范围内则可判定患儿合并G6PD缺乏症,检测患儿血小板数目、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溶血性葡萄球菌,判断患儿是否存在贫血和败血症,若患儿存在呼吸不畅、间歇性咳嗽则进行肺部和小肠检测,用以检测是否肺炎或坏死性小肠炎等并发症。

1.3治疗方法

根据患儿病情实施光照疗法、换血疗法及药物治疗。若患儿血清总胆红素<205μmol/L则使用900mg尼可刹米和50mg苯巴比妥进行基础药物治疗和蓝光照射治疗[5],若取得联系则降低药物剂量和光照频率,注重增加补液含量,用以改善疾病造成的尿液酸碱失衡。若未取得疗效或总胆红素含量介于205~432μmol/L时则在基础治疗上接受丙种球蛋白或白蛋白治疗,帮助提高体内蛋白含量。若患儿为重度溶血则在基础治疗基础上进行输血或早换血治疗。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用SPSS22.0和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经抗人球蛋白试验73例呈现阳性,经抗体释放试验76例呈现阳性,经游离抗体测定61例呈现阳性,经所有检测均显示阳性的新生儿58例。分析患儿就诊时间,轻度溶血患儿的就诊时间显著短于重度、中度溶血患儿,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对症治疗后,所有患儿均康复且无不良反应或复发迹象。

3.讨论

综合全面的诊断、及时有效的治疗可有效促进患儿痊愈,提高患儿预后质量,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同时,强化对孕妇的中药预防可以从根本上降低新生儿溶血疾病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汤梁延连,苏宇清,吴凡等.中国人群MNS血型低频抗原Vr,Mta,Ria,Cla,Nya,Or,Osa,SD和Mit基因座多态性调查研究[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4,29(4):46-49.

[2]宋小川,刘斌,居敏等.新疆医科大学输血医学高等教育思考[J].新疆医学,2014,44(7):173-175.

[3]叶长钦,张弘,张少丰等.孕妇血清IgG亚类检测在新生儿溶血疾病中早期诊断的价值[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11):1498-1499.

[4]王冬梅,董伟群.溶血三项检测和抗体鉴定实验对新生儿溶血病患儿的换血治疗效果影响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3):372-374.

[5]李丽,吴伟元,吴本清等.新生儿B族溶血链球菌感染血清型与临床表现相关性及药敏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5,30(5):339-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