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椎间融合器(Cage)植骨融合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与自体骨环形植骨融合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失稳的疗效。方法对40例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失稳患者,采用后路手术治疗,依植骨方式的不同分为Cage植骨融合组(A组)和自体骨环形植骨融合组(B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植骨融合率、椎间隙高度及手术前后的JOA评分。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优16例,良2例,可2例;B组优14例,良4例,可2例。两组的优良率均为90%。两组椎间隙高度均有所丢失,A组丢失量少于B组,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所有手术节段均达到骨性融合。结论后路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和环形植骨融合分别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都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的良好方式,临床疗效相似。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失稳 植骨融合
  • 简介:目的探讨后路寰椎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2月-2012年12月,行后路寰椎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的寰枢椎失稳患者,有效随访资料36例,其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21-66岁,平均42.3岁;有脊髓损伤症状者28例,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9.3±1.8;有颈枕区疼痛症状者30例,颈枕区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scale,VAS)评分3.9±1.1;36例患者颈椎障碍功能指数(neckdisabilityindex,NDI)术前27.6±8.3;有发作性眩晕症状者6例;寰枢椎脱位26例,术前均行颅骨牵引术并达到复位。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量为80-600mL,平均295mL;手术时间95-210min,平均157min。术后随访个6-42个月,平均21个月,35例术后6月获得融合,影像学检查可见连续骨小梁,植骨融合率97.2%。末次随访JOA评分改善至13.7±2.0,平均改善率58%;术后VAS评分1.8±0.9;NDI降低至12.9±6.4。JOA评分、VAS评分和NDI评分术前与术后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未出现椎动脉、脊髓神经损伤或脑脊液漏等并发症。随访期间未发现椎板钩脱位、松动,6例有发作性眩晕患者眩晕症状消失。结论寰椎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手术操作简单、风险低,手术时间短,有良好临床的效果,可作为治疗寰枢椎失稳的一种选择。

  • 标签: 寰椎 枢椎 寰枢关节 关节不稳定性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术
  • 简介:1病历资料患者,男,68岁。以间断性腰部疼痛1年加重3d入院。既往无结核病史及腰腹部外伤史。入院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疼痛,休息后可以缓解,未就诊。入院前3d,腰部疼痛明显加重,行走困难,遂前往当地医院检诊。腰椎CT示L2,3椎体骨质破坏,左侧腰大肌旁包块,腹主动脉明显扩展,L2/L3椎间隙明显狭窄,考虑腰椎结核、腹主动脉瘤。为进一步诊治,来本院就诊,门诊收住。

  • 标签: 腰椎 主动脉瘤 误诊 病例报告
  • 简介:颈椎管狭窄症与颈椎失稳症多是颈椎退变的表现,两者常相伴发生,相互促进,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本院2002-2008年对26例颈椎管狭窄症合并退变性颈椎失稳症的患者采用后路减压侧块螺钉钉一棒系统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 标签: 颈椎 椎管狭窄 关节不稳定性 内固定器 减压术 外科
  • 简介:目的探讨骨质疏松门诊健康教育模式对骨质疏松患者知识认知和骨密度的影响,并评价其实施效果。方法应用骨质疏松健康教育模式,包括建立骨质疏松门诊、成立骨质疏松教育小组、建立骨质疏松健康管理数据库、随访患者等。教育的内容包括骨质疏松一般知识、预防知识、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知识、骨折等并发症防治知识、自我监测与管理、骨质疏松症的诊断等。教育方式应用理论授课和操作演示及患者现身说法;教育形式采用一对一教育、小组教育、健康教育俱乐部。12个月后对30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骨质疏松知识掌握程度及骨密度等方面的评价,比较实施健康教育前后的差异性。结果患者在疾病知晓、疾病预防、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预防骨折等知识、自我监测与管理、骨质疏松症的诊断等方面实施健康教育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60~69岁L1、男性60~69岁及70~79岁Neck和L1骨密度实施健康教育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诊骨质疏松健康教育模式可有效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骨质疏松知识和腰椎及髋部骨密度。

  • 标签: 骨质疏松 健康教育 健康管理 骨密度
  • 简介:目的探讨联合罗哌卡因脊神经后支阻滞多模式镇痛方案在老年人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围手术期镇痛中的应用。方法行PLIF的老年患者(年龄≥65岁)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n=20)、常规多模式镇痛组(B组,n=20)和脊神经后支阻滞多模式镇痛组(C组,n=20),记录3组患者术前6h及术后6、12、24、48、72h及1周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1、3、7d及出院时的运动阻滞(Bromage)评分;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和额外使用镇痛药物的例数。结果术前6h,VAS评分B、C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24h,C组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h,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h及1周,B、C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Bromage评分C组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7d及出院时,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标签: 腰椎 脊柱融合术 麻醉 局部 镇痛 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