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5 个结果
  • 简介:战争可以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间的有组织的政治暴力.根据战争的目的、过程和结果,战争伦理大致包括"战争权利伦理"、"战争行为伦理"和"战争责任伦理"三个方面.在战争伦理中最重要的是所谓"正义"问题."正义"与"非正义"这对概念并非规定战争的客观性质,而是一种煽动人们拥战或反战热情的主观态度和伦理立场的表达.

  • 标签: 战争伦理 正义 权利 行为 责任
  • 简介:网络时代的流行文学是一种与市场经济发展和大众传媒进步相对应的流行文化和时尚文化,是社会大众文学趣味和现代传媒传播功能相结合的产物,具备流行性、娱乐性、商业性和碎片性等特征。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网络时代的流行文学在价值层面发生了多元化、功利化及创作者社会责任弱化等方面的转向。对网络时代流行文学进行必要的伦理分析和反思,有助于我们在充分认识文化与道德价值关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理性批判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 标签: 网络时代 流行文学 伦理反思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简介:弥撒圣祭,是《天主教法典》所规定的七件圣事之一。但宗教改革后,新教对圣礼作出了重大调整和转变。加尔文说:“圣礼是由上帝设立来将他的应许教训我们,且将他的对我们的善意向我们表明,没有人能够设定一个表明上帝的决定或应许的表记,只有上帝自己能够设立表记,向我们表明自己。”

  • 标签: 新教神学传统 天主教 弥撒圣祭 宗教改革 圣礼 宗教思想
  • 简介:陈寅恪与贺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肯定“三纲”之于中国现代道德建设的意义。陈寅恪通过对王国维自杀原因的文化学分析,高度肯定王国维为旧道德殉难的精神意义,认为王氏自杀恰恰体现了他“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而且,陈氏认为,《白虎通德论》中的“三纲六纪”的道德伦理思想是中华文化精神所在。贺麟先生认为,“三纲”是“五常”的合乎逻辑的发展,比五常更具有道德伦理的约束力。如果经过自由意志的过滤,“三纲”的绝对伦理要求恰恰与康德讲的“绝对命令”有相通之处。陈、贺二先生对“三纲”现代意义的阐发,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反思

  • 标签: 三纲 五常 现代意义
  • 简介:20世纪20年代,具有现代性的图书馆学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在我国确立,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图书馆学一直未能实现科学化改造。因此,实现图书馆学之真正科学化,一直是我国图书馆学人的愿望和目标。人们希望,通过建立“科学的图书馆学”,增强图书馆学的规范性,提高图书馆学的学科地位,以得到社会更多的重视和认可。

  • 标签: 图书馆学人 科学化 20世纪20年代 理性 西学东渐 现代性
  • 简介:理性与现实的统一既是青年马克思世界观形成的重大问题,也是重要的思维方式。把理性与现实的统一作为一个线索,能够清晰地展现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逻辑进程以及不同阶段的思想特点。按思想发展的内容和特点,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理性与现实相统一思想的萌生(中学时期);二、对世界理性本质的探寻(大学时期);三、对世界理性本质的反思(在莱茵报工作时期);四、理性与现实相统一关系的科学确立和理论的初步表现(1843年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

  • 标签: 青年马克思 理性 现实 思想
  • 简介:这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稍稍不慎就可能被社会淘汰出局。由此而带来的危机感,使得人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浮躁.甚至在未及思考之际,就被时代潮流襄着往前跑了。究竟有多少人知道自己在奔向哪里呢?我们不能否认发展的意义,但如何发展却是个值得审思的问题。

  • 标签: 佛教 商品经济 济群法师 人物访谈 寺院经济 经济来源
  • 简介:借由魏晋时期道家哲学和佛家哲学两位代表性人物王弼和僧肇,在构建自身哲学体系或进行哲学思考的过程中,基于语言使用之自觉和对语言局限性之反思,比较道、释两家在探讨此一问题时的差异.因二人所处时代背景和所要处理的议题的相似性,以及受到对方学派影响之可能性所构建出的共通平台,从三个方面来比较两人在处理此一问题时的异同.一是语言使用的起点,即基于从事注释工作和最高境界的“不可言说”所带来的语言自觉;二是名与实、名与理之间的关系;三是语词使用中信息的传递问题,即对于言、象、意以及言、名、相的讨论.

  • 标签: 王弼 僧肇 名与实 言象意
  • 简介:作为"神秘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督教神秘主义"涵盖着体验和学说两个互为表里的层面。个体对神之在场的直接体验是基督教神秘主义学说系统的核心,而基督教神秘主义学说体系是在借助语言、逻辑和文化传统对体验本身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形成的。鉴于此,本文摒弃那种超然的、不带偏见的、条分缕析式的历史建构主义的、心理学的和现象学的研究进路,而选取一种与其核质相契合的研究方法,即神话法和象征法等。在此基础上,本文简略梳理了基督教神秘主义与教理神学间的关系,以及在此视域下基督教神秘主义与其他所谓"世俗领域"之间的关系。

  • 标签: 基督教 神秘主义 神秘体验 神话 象征
  • 简介:12月6日在北京大学召开,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主办,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与北京大学佛学教育研究中心承办。来自海内外200余位哲学、佛学、宗教学、中医及科学技术哲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嘉宾汇聚一堂,共同解读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畅叙在新形势下的中国文化建设,同时为中国著名哲学史家、佛学家、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楼宇烈先生庆贺80华诞。开幕式由北京大学佛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四龙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常务副书记、副校长张彦教授首先致欢迎辞,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央文史馆馆长袁行霈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卓新平所长,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道长,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印顺法师,国家宗教事务局蒋坚永副局长分别致辞。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学术研讨会 教育研究中心 中国文化建设 国学研究院 北京大学
  • 简介:张明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年第1期撰文认为,海外毛泽东研究作为一项学术研究领域的正式确立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它在60余年的发展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一系列曲折变化,而方法论资源上的特殊性是催生海外毛泽东研究不断凸显鲜明“异域特色”的重要原因。以海外毛泽东研究中所惯用基本方法论为切入点,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流行的方法论进行分析与解读,可以大致勾勒出海外毛泽东研究的基本面貌与“三个二十年”的基本断代,

  • 标签: 毛泽东研究 批判性反思 海外 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 方法论
  • 简介:新时期以来的老学研究,其话语背景仍是西方哲学,并没有走出西方哲学的套路,老子哲学的民族特色仍然受到遮蔽。具体说来,其缺憾主要表现为:在文字校勘上,停滞不前,对老子经文缺乏深入的考证;在本体论探讨上,削足适履,机械地与现代思想相比附;在人性论研究上,突出差异,看不到儒道仁义观的统一;在文体考辨上,盲目疑古,以个人偏爱代替历史逻辑。

  • 标签: 老子 老子哲学 西方哲学
  • 简介:存在主义作家伽缪在其《西西弗的神话》中通过“背谬”概念表达了对于人的存在意义的反思。这一意义体现于人的有限性和其完美与大全的理念(超越性)之间无法消解的张力。该文在确定这一点的同时,指出了这种背谬意识是西方文化隐密的本质,也是其异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根据。

  • 标签: 伽缪 背谬 超越性 西方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 简介:在这个比设计、比创意的时代,全世界都在用智慧的设计在商场角逐,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采。因此,对设计理论的探讨,设计手段的研究,都将是这个栏目的内容。

  • 标签: 平面构成 基本型 价值 造型 理性 设计理论
  • 简介:德性是什么?人类为什么需要德性?从麦金太尔至今,"德性"一直是人们所追逐和关注的话题。一种德性是一种获得性品质,这种德性的拥有和践行,使我们能够获得对实践而言的内在利益,缺乏这种德性,就无从获得这些利益。1德性是人运用理智或智慧,根据其谋求生存得更好的本性的要求,并以生存得更好为指向培育的,以心理定势对人的活动发生作用,并使人的活动及其主体成为善的善品质,即道德的品质。

  • 标签: 麦金太尔 德性 理性动物 人类 依赖性 读解
  • 简介:确立科学发展观,必须扬弃传统的实践观念,赋予实践活动以新的价值观念和合理性标准。在科学发展观规范、指导、引领下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践活动,必将创造更大的价值和更优的效果,对减少实践的负效益、使发展少走弯路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 标签: 科学发展观 实践 实践的合理性
  • 简介:基于以往病理性网络使用行为成因的研究,本研究提出并检验了病理性网络使用行为作用机制的三个假设模型。结果表明:人际关系困扰、自尊、情感型网络使用动机均与病理性网络使用行为有显著相关;其中,人际关系困扰对个体病理性网络使用行为具有直接影响,也通过情感获取型网络动机间接影响病理性网络使用行为;而自尊则主要通过作用于人际关系困扰和情感获取型网络动机间接地影响病理性网络使用行为。情感型网络使用动机是个体病理性网络使用行为形成机制中的关键性因素。

  • 标签: 人际关系困扰 自尊 网络使用动机 病理性网络使用行为
  • 简介:<正>一、引言一个人怎样才能理解他(她)自身的存在?他的存在怎样使他的理解达到一种真理?这两个不同的问题,是与人类生存的本性攸关的两个生存性问题,东西方都有相当多的哲学家在探讨它们;然而,这两个问题在今日更有新意,有必要作进一步探讨。因为,哲学家的麻烦之处就在于:滋养和培育他们心灵的那些思维习惯和传统往往又成为他们的桎梏。因而,人们在洞察和思索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时,需学会使自己首先摆脱束缚。海德格尔以下的疑虑与上边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处:

  • 标签: 海德格尔 有限性 孔子 本体论意义 人类生存 真理性
  • 简介:在当代,日常生活已充分审美化,我们也无时无刻不在体会着日常生活审美化给我们带来的便利。然而在日常生活审美化逐渐扩散的同时,也显现出一些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日常生活的高度审美化所带来的艺术和生活界限的逐渐消失,日常生活的高度审美化同时也带来了经典艺术的缺失,让艺术品沦为机器复制的艺术,从而导致艺术缺失了艺术的独特性和情感性,进而让我们丧失了对艺术应有的崇敬之情,更剥夺了我们通过欣赏真正的艺术品而获得审美愉悦的机会。

  • 标签: 日常生活审美化 经典艺术 审美愉悦 艺术品 情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