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80以来,不断有新的理论和方法用于兼语式的研究,对兼语式研究的视野进一步拓宽.人们不仅分析兼语式的结构特点,而且探讨其语义和语用特点;不仅从整体上把握兼语式特点,而且对一些特殊的兼语式进行深入分析.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兼语式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的分析较以往更加深入、细致,兼语式的分类研究开始为学者所关注.

  • 标签: 兼语式 结构 语义 语用
  • 简介:九十的报告文学创作表现出重归理性的写作风格,由衷地歌颂社会进步和英雄人物,理性地剖析批判社会问题,沉静深入地挖掘历史是其发展的三大特点。在社会全面转型的九十,报告文学创作的价值是不应被轻易否定的。

  • 标签: 九十年代 理性精神 泛化批判 史志性
  • 简介:本文通过生动的事例阐述上世纪30维吾尔族妇女反对社会上各种制度的运动,尤其是同宗教极端势力、社会和社会上妇女地位问题造成的各种压力所作的斗争.当年妇女问题的面向社会以及解决的过程。

  • 标签: 维吾尔族 妇女 年代 教育 社会
  • 简介:本文考察1933丁玲被捕事件发生后,各方力量(左翼、自由主义、大众舆论)等对此事件的言说。从5月17日上海英文《大美晚报》首次报道丁玲失踪,至6月底外界普遍相信丁玲“已死”这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内,左联、文化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接连刊登宣言营救丁玲,当局则通过舆论坚决否认曾逮捕丁,不同地位、背景的个人,如鲁迅、沈从文、胡适等也都从自身立场对此作了反应,其各自的意识形态、亲疏关系、政治立场都从他们的反应中呈现出来,亦折射出1930中国文坛生态之“光谱”.

  • 标签: 丁玲 “丁玲事件” 左联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 简介:20世纪70美国高等教育步入"紧缩时期",社区学院面临多样化的学生群体、肩负更多教育使命、教师质量问题突出等挑战。社区学院选择通过教学发展来应对和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集中展现了这一时期美国社区教学发展的组织与实施过程,详细归纳教学发展的内容与措施,并客观分析这场教学发展运动的影响与评价。

  • 标签: 教学发展 美国社区学院教学发展 大学教师发展
  • 简介:勃兴于二、三十中国文坛的新感觉派小说,受西方现代派文艺思潮、尤其是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影响,刻意创新,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真切自然地展现意识流动过程,精细入微地剖示心理活动的演进轨迹及感情发展层次;善于运用多种手法捕捉人物的瞬间感觉、感受,加以突出地点画或铺陈,从而探入人物心灵,获取对生活底蕴的某种领悟,具有特殊的审美效应。

  • 标签: 三十年代 新感觉派小说 小说艺术 艺术特色 心理活动 西方现代派
  • 简介:出生于90后的孩子,被媒体喻为“新新人类”。确实,他们在生活经历、思想方式、对事物的喜好上,已经和生于60的父母有了很大的不同,视野的开阔和自主意识的增强,使他们不再像出生于70、80的孩子那样,把

  • 标签: “新新人类” 生活经历 自主意识 感情沟通 家庭教育 教育方式
  • 简介:周恩来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也是伟大的教育家。在20世纪20、30,他曾四次莅临潮汕。尤其是在1925秋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胜利后,他受命主持东江地区的行政工作,在重视政权建设和物质建设的同时,为潮汕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

  • 标签: 周恩来 主政东江 重视教育
  • 简介:每一位作家都有自己或明或隐的文学创作模式,即便是以文体家著称的沈从文也不例外。探究作家的文学模式,不仅可以更深入地走近作家,而且在创作方式上对后人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三十是沈从文作品逐步走向成熟的时代,因此对这时期的作品进行探讨,就显得极为关键和重要。本文拟从主题、情节设置、叙事结构三个方面对沈从文这时期的乡土小说文学模式进行探讨。

  • 标签: 三十年代 乡土小说 文学模式
  • 简介:电影引进中国之初始,就与政治宣传密不可分。1927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电影成为一种有效塑造党国形象,让民众接受规训教育的快捷技术手段。从1930初开始,南京当局曾大力推动电影教育运动,杭州则是其重要地区。中国电影教育协会杭州分会及浙江省教育厅组织电影巡回放映队,深入全省城乡放映,电影成为民众了解“党国形象”的重要媒介,民众也得以接触到电影这种现代事物。当然,无论是教育影片的选择,还是放映活动的宣传动员,主要仍与南京政府“党国塑造”目标紧紧相连,不过,这种党国宣传实践也有其内在矛盾,浮光掠影般的民众教育基本上不能取得实际成效。

  • 标签: 电影教育 运动 党国 浙江
  • 简介:复古就是这么的吸引人,每一都会有各种回归在向“曾经”致敬。从帽子到鞋子,复古风是一点都不落下,复古界的潮人更是越演越烈。我们要说的复古有别于随意的复古风,这种款式更优雅更女人些,当你穿着好这身行头,宛如走在巴黎的优美街道之上。

  • 标签: 70年代 回归 优雅 女郎 记忆 复古风
  • 简介:当代文学史中,文学批评改变作品的文学史地位十分常见。1980哲理小说的发表、传播与接受,就是在以文学报刊为中心的文学力量下发生改变。大型文学期刊《十月》发表了这些小说,并借助报刊媒介展开了对作品的评论。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批评重点的转移,终致这类小说在1985后渐被文学史忽视。小说在批评史中的命运起伏,事实上涉及了1980小说接受史和批评史。通过重返文学期刊这一历史现场,将其置于生产场域的初始语境,可观察各种批评力量的此消彼长。以文学报刊为场域,重新发掘这类小说,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1980哲理小说的基本特色,同时也为我们理解小说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和角度。

  • 标签: 《十月》 哲理小说 批评 影响
  • 简介:摘要中国民族声乐是反映思想感情和意志、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门艺术,它根植于中国土壤,由中国人民共同创造。民族声乐实际上是对传统的民歌、戏曲、曲艺唱法和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创新的各种唱法的总称。它体现了民族声乐艺术特点,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初步建立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以民族语言为基础、以科学的发声为原理中国式歌唱艺术。

  • 标签: 民族声乐演唱风格80年代中后期
  • 简介:20世纪20,美国的社会文化生态发生巨大变化,最突出就是消费文化崛起,随着美国现代化的深入推进,社会财富增加和收入水平的提高,闲暇生活的产生,为消费文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现实的可能性;新中产阶级的兴起及其引起生活方式的变革,更替了传统的消费价值观;大众传媒的兴起对转变人们的消费理念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标签: 消费文化 美国 20年代 现代化 闲暇生活 新中产阶级
  • 简介:20世纪20是中国电影史的草创时期,也是北京电影市场的重要发展时期。本文从当时新式电影院的营建、改造,电影放映、电影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电影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等角度描述20世纪20北京电影市场的发展过程、特点及其对北京社会的影响。

  • 标签: 20世纪20年代 北京 电影市场 新式影院
  • 简介:训诂方法是训诂学的基本研究课题之一,关于训诂方法的界定、分类及其具体内容,大陆语言学界见仁见智,尚无令学界普遍接受的观点。本文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在相关训诂学论著的基础上,对20世纪80以来大陆语言学界对于训诂方法的看法和研究情况作一梳理工作。

  • 标签: 训诂方法 训诂学 训诂方法的分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常总结了经验教训,开始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然而,应在此后长达八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却犯了连续不断的"左"倾错误,造成了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先是瞿秋白的冒险盲动主义,接着是"立三路线",后又是极端"左"倾的王明路线。三次"左"倾错误,一次比一次严重,一次比一次持久,一次比一次危险。那么一再犯错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中共二、三十的"左"倾错误,它的起由、发展及影响后来,决不是共产党国际的错误指导这一外因所能全部概括的。应该说,把握自己命运的

  • 标签: 三十年代 中国共产党 经验教训 错误 瞿秋白 武装斗争
  • 简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一方面对苏区加紧进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另一方面,又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化界频繁发动反革命文化“围剿”,当时,无论是在政治,军事还是在思想文化战线上,斗争都十分激烈。这个时期,在上海,在左联的领导下,文艺界从1930至以后的几年里,曾多次展开过关于文艺大众化

  • 标签: 文艺大众化 左翼作家 文化“围剿” 思想文化战线 李辉英 周木
  • 简介:本文尝试对1980中期的"文化热"进行相对宏观的历史清理和意识形态剖析。在较为宽泛的意义上,文章借助了法国理论家米歇尔·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和知识谱系学的基本思路,一方面勾勒出"文化热"中核心文本的叙事形态和话语构成,另一方面则力图揭示出制约着这种话语形态的历史机制。论文提取出"文化热"中的三个知识群体作为分析个案,即以金观涛为代表的"走向未来丛书"编委会、以甘阳等为代表的"文化L中国与世界"编委会和以李泽厚、汤一介等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书院",认为这三者代表了三种主导性的思想动向。在对代表性的三个核心文本《在历史的表象背后》、《80文化讨论的几个问题》和《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进行较为详细的话语构成与意识形态诉求的分析之后,论文一方面指出"文化热"共享的历史想象和话语逻辑在于对"文化"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及其意涵的重构,同时揭示出这种重构的知识资源源自形成于60美国的"现代化理论"在80中国的繁复影响,及其对中国五四话语的激活和再构造。而制约着这种话语重构的历史机制,在中国"外部"是一种后冷战的历史结构,在"内部"则是"文革"所标志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困境和强烈的变革诉求。

  • 标签: “文化热” 启蒙与救亡 现代化理论 后/冷战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