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一、构建中外历史合编体例的时代语境1840以后,中国被卷入"适者生存"的世界竞争体系,国内遂萌发了民族国家意识。此后,随着列强瓜分中国浪潮的掀起,民族主义便大规模在中国知识分子中传播,并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思潮。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其后续发展,令知识分子对民族主义做出了新的审视。欧战造成的巨大伤亡和损失,使人们更加深刻地体验到极端的民族主义所带来的战争恶果,

  • 标签: 中外历史 历史书写 欧战 国家意识 时代语境 历史教科书
  • 简介:1960"新台光""柏华"与"牡丹桂"三个台湾歌仔戏班受邀到星马巡回商演,为"义发""东南亚""凯旋""罗盘"与"星洲凤凰唱片"等新加坡唱片公司所看中,剧团成员被邀请在当地録制唱片并发行销售。这些在"星国留声"的唱片,因并未在台湾发售,俨然成为当时台湾歌仔戏与新加坡交流的珍贵信史,也是"流落"在海外的台湾歌仔戏文物。本文以此"特定时空场域"録制的歌仔戏唱片,作为重返历史现场的线索,结合史料爬梳、报刊检索、文物考证、口述访谈与田野采録等研究策略,考察梳理"新台光""柏华"与"牡丹桂"等剧团出国的邀约模式与成员组成,在新马的演出性质与表演场域,展演形态与剧艺形态,管窥剧团在新加坡録制唱片的因缘、唱片剧目与音乐特色及电台传播等面向,初步建构台湾歌仔戏的星马演出印记,填补台湾歌仔戏半世纪之遥的海外传播史页缝隙。

  • 标签: 台湾 歌仔戏 戏曲唱片 新加坡 马来西亚
  • 简介:《女子诗报》是1988创办的一个民间女性诗报,它作为中国当代诗歌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在近30的坚持中,不仅成为当代诗歌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也是我们观察“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演变以及“女性意识”在中国女诗人群体身上不断深化过程的一个重要的诗歌文化的切入口。

  • 标签: 《女子诗报》 女性意识 诗歌政治
  • 简介:全球在变暖,而我们的文化却深陷寒冬。在忧心文化寒冬之时,波兹曼警告说: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波兹曼《娱乐至死》)。如果说这预言切中了当下大众文化的十之八九,那波兹曼一定没有想到,赫胥黎式文化寒冬在“中国式”奥威尔之后又光顾了当下的中国诗歌,大众文化的娱乐戏谑出现在了严肃文学的诗歌中。

  • 标签: 中国诗歌 90后 《娱乐至死》 大众文化 波兹曼 严肃文学
  • 简介:鲁迅《题(彷徨)》一诗虽然短小,却非常著名,前两句“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通常被认为是对五四落潮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战场的历史描述,而后两句“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则常被读解为对鲁迅该时期寂寞彷徨心情的写照。本文从考证该诗的创作过程及得名由来入手,试图回到鲁迅写作此诗的1933的文学现场,并从1930初的文化政治状况和鲁迅此时的创作心态出发来重新解释这首诗歌。本文试图说明,“平安”的“旧战场”可能更指当时北平文人的保守状况,而“寂寞”的“新文苑”则针对着上海的革命文艺在文化政治上的艰难开拓。本文希望回到严肃的历史考察和文本分析,以更耐心的方式面对待1930初的这一段具体而丰富的历史。

  • 标签: 《题(彷徨)》 鲁迅 30年代左翼 京派和海派
  • 简介:高晓声通过《陈奂生上城》触碰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与冲突,并症候式地呈现了1980早期乡村想象中存在的矛盾,昭示着1980中后期乃至1990的乡村故事所即将出现的某种新的可能性——城市作为一个强大的召唤结构必然会搅动传统的乡村秩序,未来关于乡村的故事不再可能仅仅是“小生产者”的故事,而将是城市如何“改造”农村的故事。正是在此意义上,《陈奂生上城》成为1980乡村故事的转折和隐喻,具有了被重新阐释的可能性。

  • 标签: 高晓声 《陈奂生上城》 城市与乡村 转折与隐喻
  • 简介:摘要: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嵌入乡土的民众教育馆与地方社会的冲突时有发生,尤以1947江苏省立南通民众教育馆与南通县社会人士之间的纠葛最为激烈,馆长陶志因营业电影、出租房屋等因,不仅被县议会登报“布告劣行”,还被上告教育部、省政府、省教育厅、省会计处、省财政厅等机关。面对强大舆论,陶志向教育厅呈书一封,力陈自身清白和一心为公。实际上,“馆长被控”案的发生,自有其与民营电影争抢市场等经济因素,但它更反映国家权力与地方政府、国家权力与地方士绅关系。近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尽管国家权力借助各种机构不断向地方社会渗透、延伸,传统乡村社会秩序虽逐步瓦解,但当国家权力侵害到其具体利益时,地方社会依然能够一定有效表达其意志,并抵制国家权力的入侵性渗透。

  • 标签: 南通民众教育馆 馆长被控 国家权力 地方社会
  • 简介:基于对20世纪30—50由上海《申报》馆、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和地图出版社等公开出版发行的12本涉南海地图集研究,可以发现民国时期,中国将“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今中沙群岛)”“团沙群岛(今南沙群岛)”纳入粤(广东省)行政管辖的又一佐证。从图例角度来看,这一时期“南海断续线”属性似已默认为“国界线”,而且该时期“南海断续线”存在着的一种“断续不分,若即若离”的特殊状态。

  • 标签: 涉南海地图集 南海断续线 行政管辖
  • 简介:20世纪30初南海"九小岛事件"发生后,南沙部分岛礁的地理位置、自然状况,尤其是战略作用逐渐为利益相关国所知。日法从军事角度分析占领"九小岛"在地区扩张中作用,目的是在争夺过程中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而英美对该事件采取不介入、不关心的立场,对"九小岛"的战略作用定位甚低。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对南沙群岛与环南海周边战略要地的空间定位,以及对日法英美等国的军事企图的分析和预判,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民政府对群岛的主权管辖;然而由于政府对南海疆域战略定位不甚明确,加之海上力量的薄弱,致使日法得以在太平岛等地存在,并为其伺机扩大侵略埋下了伏笔。

  • 标签: “九小岛” 战略作用 主权 管辖
  • 简介:本文以相关文献资料为基点,对20世纪80末期以来内蒙古地区书法理论研究方面的重要人物、代表作品、重要事件进行梳理、研究和总结。认为杨鲁安、张长弓、梁一孺、宋生贵、张树天、陈晗晟、唐春玉、霍如涛等人的相关论述是区内书法理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指出区内一些书法教材及书法教育理论,以及2010以后出现的以书法为研究对象的硕士论文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有一定价值;认为《全国首届碑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学术书籍的出版,是区内的重要书法理论事件,对推动书法理论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内蒙古 书法理论 代表作品 书法事件
  • 简介:1920中后期的文坛,后五四青年(“青年”)与五四一代(“老人”)的代际冲突不断凸显,与此同时“青年”之间在文学场域中的互动也日益频繁。1926末至1927,狂飙社与创造社小伙计组成临时的“青年同盟”共同反对“老人”。面对革命大潮和外界压力,青年文人意识到作为“新人”能在同龄人群体中获得身份确认和归属感。但从各自建“群”动机及两个社团青年对于“群”及“阶级”的认知来考察,均能发现本质差异。在自立与反叛、阶级意识与文学追求之间的抉择,使得他们对“个”与“群”的力量悬殊有了各自新的衡量。这个“青年同盟”也随即迅速分化。

  • 标签: “青年同盟” 狂飙社 创造社 “群”
  • 简介:20世纪20初,中国学人逐渐形成了努力发展现代文史研究以与西方汉学竞胜的学术共识。受此信念驱动,胡适、陈垣、陈寅恪等人,在批判继承乾嘉汉学遗产基础上,借鉴西方汉学将文史研究与现代考古学、语言学结合的治学路径,努力打破陈旧观念,发展出可与西方汉学界竞胜的现代文史研究形态——新汉学,并试图将北大国学门、清华国学院打造成新汉学的中心。虽然这一努力遭受挫折,但其理念及积淀的经验与学术人才,对此后中国现代文史研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傅斯年领导的史语所正是承接了前一时期新汉学发展的经验与人才,并将与西方汉学竞胜以争取国家荣耀的理念意识形态化,才迅速蓬勃发展成为中国文吏研究的领导机构,并最终完成了中国文史研究的现代转化。

  • 标签: 中国现代文史之学 新汉学 北大国学门 清华国学院 史语所.
  • 简介:“中国女性艺术三十”曾是2015“批评理论前沿·神农论坛”的学术主题,也是当代艺术领域绕不开的话题。自二十世纪80以来,中国女性艺术家从女性意识的萌动到进入性别视角的表达,从专注个体体验的表达到超越性别经验的更加广阔的社会关注。与之伴随的中国女性艺术研究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传入,大量女性主义的经典文献被翻译出版,女性主义的思想开始影响中国。与此中国女性艺术也作为一种不可忽视的艺术现象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 标签: 女性艺术 当代艺术
  • 简介:1917至1949间,民国政府对多位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进行国葬,相关的资料记录较多,以往的研究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散见于各种报纸、报导之中的名人国葬记录,二是对国葬的政治影响及思想教育作用;三是从社会文化角度、文学艺术角度展示国葬的文化内涵。国葬亟待加强的研究领域主要是以下几方面:国葬记录的考证与研究、国葬对民国及现代葬礼改革的影响、中外国葬之比较研究等。

  • 标签: 民国 国葬 综述
  • 简介:铁甲如流势御风,大军一致举旗红。燕然山上谋新勒,号令闻时已满弓。

  • 标签: 诗词 文学 文学作品 诗集
  • 简介:1961城镇人口精简工作开展以后,一些地方对部分高等学校毕业干部作了退职处理.不久,中央要求对他们予以调查、清理和收回.由于初始阶段一些政策执行主体行动较慢,上级调整了激励机制,清理收回工作的执行力度、速度有所提升,高校毕业干部清理收回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因部分政策对象对清理收回工作的不配合,以及工作后期政策制定主体、执行主体等因素的作用,政策原初目标与最终成效并非完全吻合.从政策过程角度视之,政策成效虽受制于政策制定主体的相对自主性,但政策执行主体的政治、情感、利益等倾向性因素也会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政策执行,并促推政策制定的再回应.与此同时,政策对象并非完全的被动接收方,他们既给予政策执行主体以反馈,也波及政策成效.

  • 标签: 20世纪60年代初 高校毕业干部清理收回工作 政策过程
  • 简介:一、有影响力的诗歌活动1.来自大地的深情——-2016西部诗歌峰会6月25日上午在兰州召开,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评论家李敬泽,诗人欧阳江河、翟永明,学者陈晓明、张清华,《当代作家评论》主编韩春燕,中国现代文学馆部分客座研究员,以及甘肃省内诗人、作家以及文学爱好者参加了诗歌峰会。

  • 标签: 西部诗歌 《当代作家评论》 中国作家协会 中国现代文学馆 述略 眼界
  • 简介:郑孝胥诗歌研究始于清末民初,近百来经历了兴盛、衰落、复兴三个时期。1894郑孝胥入张之洞幕府,其诗始受关注;陈衍、柳亚子等新旧诗派的论争,汪辟疆等人的评点使郑诗研究出现兴盛。郑氏亲日后,对其诗之研究走向衰落。980以来郑诗研究出现了复兴,但对郑氏诗歌的价值、影响、诗风变化等问题的深究还有待进一步地拓展。

  • 标签: 清末 郑孝胥 诗歌 文格与人格
  • 简介:农家经济是农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既能看到农民的生活程度,又能够折射出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20世纪30-40,青海农村经济凋零,农家经济极为贫困,这与当时全国其他省份情况基本相同,但是青海自古就是中原地区与青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通道,无论是地理空间还是经济文化都具有明显的独特性。畜牧业始终伴随着农业相始终,农牧并重是其农业经济的显著特点,因此,农家经济与农民生活也呈现出其独特性和复杂性,与学术界流行的'近代广大农民为了弥补农业收入的不足,勉强维持生计,不得不利用一切空隙兼而从事一些纺织、采撷、编织等小手工业,从而形成个体农业和家庭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生产方式'这一观点并不相一致。农牧结合的经营方式,使得畜产副业成为农家收入的第二大来源,极大地补助了农民生活及农家收入,体现出典型的农牧互补效应。

  • 标签: 民国时期20世纪30~40年代 青海 农民生活 农家收支 农家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