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甲状腺微小结节性病变诊断中采用病理液基细胞学技术的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均为在我院医治的甲状腺微小结节性病变患者,共79例,全部患者均通过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进行病理液基细胞学技术检查,并和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观察分析病理液基细胞学技术的诊断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甲状腺微小结节性病变,其中45例为良性病变,34例恶性病变。病理液基细胞学技术共检出77例,诊断准确率为97.47%;其中检查44例良性病变,准确率为97.78%(44/45);检出33例恶性病变,准确率为97.06%(33/34),和病理检查差异较小(P>0.05)。结论 在甲状腺微小结节性病变诊断中,通过病理液基细胞学技术有利于鉴别良性和恶性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依据,值得广泛开展。

  • 标签: 甲状腺微小结节性病变 病理液基细胞学技术 临床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纳米碳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中对甲状旁腺及喉返神经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行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的患者共67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将67例患者分为纳米碳组(33例)和常规手术组(34例),常规手术组患者行常规手术治疗,纳米碳组患者术中加用纳米碳示踪剂。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分析,术中术后指标,术前术后甲状旁激素、血钙水平变化以(x±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康复出院时间及甲状旁腺误切率(3.0%比32.4%)比较,纳米碳组均低于常规手术组(P〈0.05),两组患者Ⅵ区淋巴结清扫数目、Ⅵ区淋巴结转移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甲状旁激素、血钙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3d内纳米碳组甲状旁激素、血钙水平明显高于常规手术组(P〈0.05),术后7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米碳组患者术后声音嘶哑、自感发声无力、暂时性低血钙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手术组(P〈0.05),术后3、6个月复查肿瘤病灶复发率纳米碳组低于常规手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中使用纳米碳可清楚鉴别甲状旁腺和淋巴结,对保护甲状旁腺和周围正常组织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乳头状 纳米管 甲状旁腺 喉返神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常规超声联合弹性成像在甲状腺微小结节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甲状腺微小结节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超声检查,观察组给予患者常规超声联合弹性成像检查,对比两组患者检查指标以及检查结果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检查指标准确率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观察组患者检查判断有效率88.00%显著高于对照组70.00%,P<0.05。结论常规超声联合弹性成像在甲状腺微小结节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中,可以显著提升诊断的准确性,为良恶性病变提供更加准确的依据,值的进行临床推广。

  • 标签: 常规超声联合弹性成像 甲状腺微小结节 良恶性病变
  • 简介:目的观察结直肠癌组织和细胞中微小RNA-221(miR-221)和CDKN1C/P57表达情况,并探讨特异性miR-221抑制剂对癌细胞增殖、凋亡及CDKN1C/P57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34例结直肠癌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以及4种人结直肠癌细胞系HT-29、Lovo、SW-480、Caco2中miR-221表达情况;采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blot法分析CDKN1C/P57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将miR-221和anti-miR-221寡核苷酸通过脂质体转染Caco2细胞系,通过MTT法及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的增殖及凋亡情况.结果miR-22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2.041±1.401,明显高于癌旁组织(0.806±0.341,P<0.01);同样,miR-221在4种人结直肠癌细胞系中的表达亦高于正常对照细胞.CDKN1C/P57mRNA水平在结直肠癌与癌旁组织中差异并不显著;但其蛋白相对表达量结直肠癌组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3.019±1.708比0.972±0.316,P<0.01).癌细胞转染anti-miR-221后,CDKN1C/P57蛋白表达上调,细胞增殖受抑,细胞凋亡率增高,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同时S期细胞比例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iR-221可能通过转录后基因沉默机制使CDKN1C/P57蛋白表达水平下降,从而促进结直肠癌发生发展;anti-miR-221可通过抑制细胞增殖同时诱导细胞凋亡,以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生长;miR-221有可能成为结直肠癌生物治疗的新靶点.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微小RNA-221 CDKN1C/P57 增殖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甲状腺微小结节性病变诊断中采用病理液基细胞学技术的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均为在我院医治的甲状腺微小结节性病变患者,共79例,全部患者均通过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进行病理液基细胞学技术检查,并和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观察分析病理液基细胞学技术的诊断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甲状腺微小结节性病变,其中45例为良性病变,34例恶性病变。病理液基细胞学技术共检出77例,诊断准确率为97.47%;其中检查44例良性病变,准确率为97.78%(44/45);检出33例恶性病变,准确率为97.06%(33/34),和病理检查差异较小(P>0.05)。结论 在甲状腺微小结节性病变诊断中,通过病理液基细胞学技术有利于鉴别良性和恶性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依据,值得广泛开展。

  • 标签: 甲状腺微小结节性病变 病理液基细胞学技术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此次研究中,在泌尿系微小结石检查中采取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对该方法的检查价值予以探究。方法: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64泌尿系微小结石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对上述患者应用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对其应用效果哦予以分析。结果:该研究中64例患者中多发结石占比43.75%;单发结石占比40.63%;肾积水占比56.25%。结石密度:65-1205Hu。结石最小径范:4-15mm,最大径:4~52mm。60例患者中共74粒结石, 有36粒位于肾孟,26粒位于输尿管,12粒位于膀胱。有4例患者经IVP未表现结石,经平扫后结石较小,在采取增强扫描后表达梗阻端以上对比剂有较佳的充盈,且具有梗阻性积水。结论:此次研究中,对泌尿系微小结石患者采取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该检查方法对结石的定性以及定位有着较高的明确性,可有助于手术治疗,该检查方法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在泌尿系微小结石检查中采取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对该方法的检查价值予以探究。结果详见下文。

  • 标签: 泌尿系微小结石 64排螺旋CT 三维重建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高频超声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在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对比探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22年10月-2023年10月收治的6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入组,为了明确病变良恶性,分别采用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方法及高频超声进行临床诊断。以手术治疗结果为金标准,观察两种诊断方式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率对比情况以及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结果:研究数据显示,60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癌患者利用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技术灵敏度为98.18%、特异性为85.71%、准确率为96.71%;采用高频超声诊断方式灵敏度为96.43%、特异性为、75.00%、准确率为93.75%。可见,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技术诊断准确率更高,但高频超声同样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结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中,高频超声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技术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相比之下高频超声成本更低、操作更便捷,且具有无创、安全的优势。因此,针对低风险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可积极采用高频超声诊断方式,无需进行穿刺诊断。

  • 标签: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瘤 高频超声 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 诊断价值
  • 简介:目的从临床、遗传和分子特征等方面对1个携带tRNAHis12192G〉A突变的非综合征型耳聋(NSHL)家系进行研究,探讨线粒体tRNAHis12192G〉A突变在NSHL中的作用。方法扩增572例NSHL患者和521例健康者GJB2、GJB3、GJB6基因编码区,以及线粒体12SrRNA和tRNA基因,对携带tRNAHis12192G〉A突变的1个家系进行GJB2、GJB3、GJB6、线粒体基因相关分析。结果在572例NSHL患者中发现1例线粒体tRNAHis12192G〉A突变携带者。该患者及其家族成员具有典型母系遗传特征,未检出GJB2、GJB3、GJB6基因致病突变。在患者家系成员中,母系成员13人,其中7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结论tRNAHis12192G〉A突变可能是该NSHL家系成员罹患耳聋的主要分子基础。家系成员发病程度、发病年龄等表型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能与环境因素以核基因背景等有关。

  • 标签: 非综合征型耳聋 线粒体DNA突变 tRNAHis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免疫球蛋白G对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在2019年1月到2020年12月以我院接受检查的糖尿病肾病患者70例以及健康体检者70例进行研究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免疫球蛋白G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G指标水平。结果:疾病组的免疫球蛋白G指标的平均结果明显高于健康组,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疾病组患者糖尿病病程5年内阳性率明显低于病程达到5年患者,阳性率数据差异较大,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免疫球蛋白G具备较高的应用价值,诊断结果本身具备较高的准确性,值得推广。

  • 标签: 免疫球蛋白G 糖尿病肾病 早期诊断 诊断价值
  • 简介:为了揭示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细胞株NB4细胞分化过程中rig-g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进一步阐明ATRA在APL细胞分化中的信号转导网络,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蛋白质免疫共沉淀试验以及染色质免疫共沉淀试验等对直接启动rig-g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NB4细胞中,STAT2、IRF-9和IRF-1均能够被ATRA诱导表达,但表达时相有所不同。STAT2和IRF-9可以发生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并与rig-g基因启动子上的序列结合,激活rig-g基因的表达。IRF-1单独也能激活含rig-g基因启动子的报告基因,但是C/EBPet能强烈抑制IRF-1的这种转录激活作用。结论:在维甲酸诱导APL细胞分化过程中,ATRA首先诱导IRF-1的表达;随着C/EBPet的逐渐下调,IRF-1继而又进一步使细胞内的IRF-9和STAT2的蛋白水平上升。IRF-9和STAT2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物是直接诱导rig-g基因表达最基本的转录因子。本研究对于深入理解ATRA诱导APL细胞分化的信号转导网络具有一定的意义。

  • 标签: 全反式维甲酸 rig-g基因 IRF-1 IRF-9 STAT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G试验和真菌培养结果应用于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效果差异。方法:选择2019年1月到2021年5月我院疑似深部真菌感染的患者98例进行研究分析。所有患者分别接受血浆G实验和相关部位的真菌培养。对两种方式的阳性率以及灵敏度、特异性以及预测值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血浆G试验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真菌培养结果,P<0.05;血浆G试验的灵敏度、特异性以及阳性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47%、特异度100.0%、阳性预测值100.0%、阴性预测值87.23%,准确率94.88%。结论:

  • 标签:
  • 简介:目的对比观察经胸乳入路与经颈部入路微创腔镜手术治疗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上海市浦南医院收治的甲状腺微小癌患者10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经胸乳入路组(n=50)和经颈部入路组(n=50)两组,分别经不同入路行微创腔镜手术。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中术后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胸乳入路组患者的总缓解率[92.0%(46/50)]显著高于经颈部入路组[70.0%(35/50)](P〈0.05),手术时间、术后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经颈部入路组(P〈0.05),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除数量、术后引流量均显著少于经颈部入路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1/50)]显著低于经颈部入路组[18.0%(9/50)](P〈0.05)。结论经胸乳入路创腔镜手术治疗甲状腺微小癌的效果较经颈部入路微创腔镜手术好。

  • 标签: 甲状腺微小癌 微创腔镜手术 经胸乳入路 经颈部入路
  • 简介:新生儿硬肿症至今尚无特效疗法,特别以重度硬肿症为新生儿死亡原因之一.我科从2000年3月至2004年12月对54例新生儿硬肿症采用微小剂量肝素加复方丹参、外用正红花油进行临床治疗,并与常规治疗进行对比观察,疗效满意.

  • 标签: 新生儿硬肿症 微小剂量肝素 复方丹参 正红花油 临床治疗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应用微小切口进路坚强内固定治疗的效果及固定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2月—2018年12月接收的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62例,由单双病号分组,常规组31例应用传统内固定治疗,干预组31例应用微小切口进路坚强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干预组患者骨折恢复Ⅰ级率、外形恢复满意率、固定无移位率均明显高于常规组,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应用微小切口进路坚强内固定治疗的效果较好,可促进患者骨折良好恢复,提高外形美观度,且术后并发症较少,不易发生固定移位情况,固定可行性较高。

  • 标签: 口腔颌面部骨折 微小切口进路坚强内固定 固定可行性
  • 简介:目的比较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微波消融与手术切除的疗效、安全性与经济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经颈部超声检查高度怀疑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并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病理确诊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89例患者。49例患者行微波消融(微波消融组),40例患者行外科手术(外科手术组)。采用t检验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采用t检验分别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甲状腺相关激素浓度。结果微波消融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均低于外科手术组患者[(55.85±5.05)minvs(25.73±9.46)min,(25435.91±5763.35)元vs(11307.48±3884.62)元,(6.78±3.03)dvs(2.92±0.78)d],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985、-13.084、-7.747,P均<0.001)。2组患者均无重要并发症发生,且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3/49)vs10.0%(4/40),χ^2=-0.452,P=0.779]。微波消融组患者术后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浓度较术前有所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外科手术组患者术后FT3、FT4浓度较术前有所降低[(4.5±0.50)pmol/Lvs(3.90±0.72)pmol/L,(13.94±2.41)pmol/Lvs(12.69±2.88)pmol/L],TSH浓度较术前有所升高[(3.66±6.29)mIU/Lvs(10.12±15.61)mIU/L],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214,P<0.001;t=2.808,P=0.008;t=-3.035,P=0.004)。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较手术切除创伤小、美观、经济,且疗效确切,为不愿手术切除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消融技术 普通外科
  • 简介:目的:探讨中央区淋巴结清除术在cNo期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7年7月收治的89例cNo期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病例,按是否行中央区淋巴结清除分为2组,未行中央区淋巴结清除共40例(A组),行中央区淋巴结清除共49例(B组).对89例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对比分析2组cN0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术后并发症、5年随访复发及转移情况.结果:A、B2组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5年后,2组均无死亡,无对侧淋巴结及远处转移;但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率方面A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N0期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行中央区淋巴结清除术是必要、安全的.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 中央区 颈淋巴结清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脊柱内镜椎板间隙入路治疗微小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50例微小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研究的对象,均采用经皮脊柱内镜椎板间隙入路的方式进行治疗,对比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的治疗效果的优良率及治疗的满意度。 结果 术后3个月治疗的优良率和满意度高于术后1个月,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经皮脊柱内镜椎板间隙入路治疗微小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极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经皮脊柱内镜 椎板间隙入路 腰椎间盘突出症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脊柱内镜椎板间隙入路治疗微小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50例微小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研究的对象,均采用经皮脊柱内镜椎板间隙入路的方式进行治疗,对比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的治疗效果的优良率及治疗的满意度。 结果 术后3个月治疗的优良率和满意度高于术后1个月,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经皮脊柱内镜椎板间隙入路治疗微小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极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经皮脊柱内镜 椎板间隙入路 腰椎间盘突出症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对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患者采用雷公藤多苷片联合醋酸泼尼松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到2024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患者,将其分成2组(随机数字表),对照组(n=40,采用醋酸泼尼松)与研究组(n=40,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雷公藤多苷片),对比病情缓解率、肾功能指标。结果:研究组病情缓解率(x²=5.165)较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BUN(t=7.556)、Scr(t=6.370)、24h Upro(t=6.324)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在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治疗中联合运用雷公藤多苷片与醋酸泼尼松可改善其肾功能,提高疗效,促使病情好转。

  • 标签: 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 醋酸泼尼松 雷公藤多苷 肾功能 疗效
  • 简介:白介素(几)几一12和几一4对支气管哮喘(哮喘)异常免疫起关键作用。IL一12具有调节Thl/Th2细胞免疫应答作用。哮喘患者由于IL一12缺陷导致1112细胞免疫应答过强;IL一4作为1112细胞因子成员,它通过激活嗜酸性粒细胞(EOS)减少凋亡,促进IgE分泌等机制参与过敏性哮喘和炎症过程。有证据表明这两种关键性免疫细胞调节因子在哮喘患者的肺中产生不平衡,即IL一12的产生减少和IL一4的产生过量。IL一12/IL一4产生失衡是哮喘发病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调整两者的平衡是哮喘治疗的一个方向。

  • 标签: 支气管哮喘 哮喘患者 IL-12 细胞免疫应答 IL-4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