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一不小心,我们就到了2008,10前的事情也动不动就成了“上世纪”的回忆。

  • 标签: 城市记忆 90年代 回忆
  • 简介: 本文①讨论了19世纪70以后中国知识分子中西文明观的变化过程。以出使西方的知识分子为代表的首度接触西方的中国人,最早实现了中西文明异质性的认识。从“华夷”到“中西”,对于中西文明的指称不仅是一种称呼上的转变,更代表了那一时中国人从绝对的中国中心到逐渐接受西方文明的根本转变。在此过程中,来华外国人通过报刊、杂志展开了大量西方文明的介绍和对中国文化的批判,他们对于中国人形成新的中西文明观也起到了不容质疑的影响。

  • 标签: 晚清 中西文明观
  • 简介:舞厅业是老上海最重的娱乐商业之一,而提供有偿伴舞的舞女则是该业的聚焦。1843上海开埠以后,欧风美雨吹拂而来,定居租界的西人为了延续其在西方的生活方式,在闲暇时亦举办各种名目的舞会,交际舞便显身其间。1927以后,它不再是囿于一角的“西技”,而是一种广泛面向上海中上层市民的娱乐行业——与原有的烟馆、茶馆、赌场、戏院等并列。老上海的华籍舞女从产生、发展到最后消亡,前后历经约30的时间,它和西方文化的浸润、中国国家的社会政治命运,以及上海城市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 标签: 上海 华裔舞女 舞厅业
  • 简介:苏州评弹进入上海以后,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发达的媒介环境下进入新的发展期。除繁荣发达的大报外,上海小报亦一枝独秀,尤以40后期戏剧专业小报《罗宾汉》为代表,报中大量刊登评弹消息及评弹艺人演艺生活和日常生活情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苏州评弹在都市上海的文化场景。一方面,小报文化推动了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发展,同时,大众媒介之于苏州评弹艺人群体,亦重塑了他们的社会形象。从传播学视角看,苏州评弹在近代上海的勃兴与大众媒介的传播不无关系。

  • 标签: 苏州评弹 大众媒介 上海《罗宾汉》报 社会文化生活 民国
  • 简介:炊格尔在文章中考察了柴尔德学术思想的适应范围、创造性和局限,他认为柴尔德为二十世纪的三次主要的考古学运动:历史文化、过程和后过程,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并在某种程度上预见了过程论和后过程论考古学最新的观点.他是历史文化考古学的一个奠基人和主要的倡导者,并促进了政治和经济研究方法的开辟.

  • 标签: 柴尔德 历史文化考古学 功能主义方法 进化考古学 象征考古学
  • 简介:20世纪50中后期,我国外交战略经历了一个从"和平外交"到"革命外交"的大转变.促使这种大转变发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多元的,其中国际因素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归纳与研究,以就教于方家.

  • 标签: 外交战略 和平外交 革命外交 世界革命
  • 简介:北京天桥的民俗文化,它的影响不仅限于北京。国内一些大城市都有类似天桥的地方,如天津的“三不管”,南京的“夫子庙”,开封的“相国寺”,上海的“徐家汇”等,都属于市井文化,它们蕴藏着民间文化的丰厚资源,又是最好的文商结合体。我是个老北京,30中晚期,几乎天天扎在天桥,第三拨“八大怪”都见过。与“八大怪”同时期的名艺人,也看过他们的绝技。掼跤家沈三沈三,号友三,“八大怪”之一,以武术掼跤(即“摔跤”)驰名于天桥。他是最早设掼跤场的,身材特好,虎背熊腰。怀有绝技,屡屡获奖。他的“双风掼耳”最有名,曾被上海明星公司拍入《啼笑姻缘》影片中。沈三的父亲沈方,是位

  • 标签: 30年代 天桥 相声艺术 民俗文化 评书 “书外书”
  • 简介:1970台湾的保钓活动是海外保钓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钓鱼岛争端出现之后,以台湾大学为代表的台湾大专院校的学生陆续走上街头,参加保钓示威游行活动。他们抗议日本窃掠中国领土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抗议美国政府将中国领土非法移交日本,抗议台湾当局不能承担卫国守土之责。国民党当局对一般的保钓活动采取"疏导"策略,对威胁到专制统治的保钓活动严厉镇压。1970台湾的保钓活动涉及台湾当局执政合法性、台湾前途等诸多问题,对台湾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产生了众多影响。

  • 标签: 台湾 海外保钓运动 1970年代 台湾民主化
  • 简介:日本军国主义继1931发动九一八事变,1932又发动了一·二八事变,随后又是热河事变,华北事变,直欲鲸吞中国而后快。这种狂妄的野心,遭到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和谴责。漫画,就成了揭露这种野心的锋利的解剖刀。如《耗子不会生蛋》(原载193110月《上海漫画》),黄文农作。画上,一只尾巴上挂着日本旗的瘦骨嶙峋的老鼠,态度凶恶,指着写有东三省的鸡蛋称是它的,而与之对峙的那只写有中华民国的大母鸡,则神情木讷,对老鼠的胡说仿佛不敢置辩。此画直接控诉了日本的丑恶行径,也是对国民党不抵抗政策的有力讽刺。《朝气》(原载《美术生活》1934第9期),士英作。画着四个人站在中国万里长城上,第一个是名中国人

  • 标签: 日本侵华 30年代 国民政府 日本军国主义 《塘沽协定》 中东路
  • 简介:<正>1950九月,我从美国回国,经顾颉刚师八行书推荐,系主任白寿彝同志的接受,我到师大历史系来教书,一教就是四十年,而且还要教下去。但我和师大同学的友谊,比四十年还要长,要从1930我来北京算起,是六十年了。1930暑假前,我山东六中(在荷泽)毕业,到北京来考学。这大学取消预科,中学由旧制四(接大学预科)改为高、初中各三。我到北京,跳了一考入辅仁大学附中高二插班,转年寒假后,我又转入文治中学高三。半年后,我文治高中毕业,考入北大。我在六中的好友,有朱启贤、沈秉钺、武鹤飞和王显琳。朱、沈、武中学比我高两

  • 标签: 三十年代 四十年 国民党 教育系 共产党 回忆
  • 简介:近三十来,城市的扩张与发展近乎疯狂,你还没来得及聆听路边花开的声音,转眼间身边的景象就变得面目全非。一大片炊烟袅袅的乡村也几乎同时在地平面消失殆尽,昨天还是布衣乡野,今天说不定就光鲜革履成为城市居民,那些几十朝夕相处的老街坊们一夜之间不知去向,之而来的却是对门对面不相识,隔墙闻声不往来的陌生人。好像每一个人还没来得及认真地思考也没有多少的心理准备,就被淹没在城市快速堆积的高楼大厦里,似乎所有人都有一种失去地气的沮丧,有一种在看似宽阔的马路上被挤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焦灼感。作家通过文学的叙述,画家通过画笔来帮助人们回忆一座城市的过去,普通市民则通过街井与饭桌补充与衔接老城的故事。李百军却是用照相机给我们凝固了八十年代一座城市的真实景观,也是那个年代尚未蒸发难以释怀的记忆。

  • 标签: 80年代 记忆 城市居民 临沂 心理准备 普通市民
  • 简介:194411月7日新疆伊宁地区发生暴动,12日暴动者成立“东突厥斯坦共和国”临时政府。至19458月,暴动者先后攻陷北疆的伊犁、塔城、阿山(今阿勒泰)三个专区,组成“民族军”,发布施政纲领,与国民政府新疆当局抗衡。

  • 标签: 新疆 40年代 张治中 谈判 东突厥斯坦 临时政府
  • 简介:30初,在中国共产党发动和领导下,以上海为中心,包括北平、天津、武汉、广州等全国许多大中城市,曾兴起一个很有声势的左翼文化运动。一大批党内和受党影响的文化人士、革命青年学生,冲破当时国民党反动政治的压迫,积极从事马克思主义宣传和革命文艺创作等活动。广州的左翼文化人士和青年学生在这场运动中,也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在革命的思想文化阵地上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有力地配合了当时蓬勃开展的抗日救亡运动。左翼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广州左翼文化运动起源于1931。1927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实行白色恐怖统治,在加紧对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的同时,在白区也大肆进行文

  • 标签: 青年学生 左翼文化运动 国民党 广州 文化团体 30年代
  • 简介:许多研究者怀疑,朝鲜战争的爆发,原本就是一个陷阱。是斯大林故意制造出来,迫使中国人彻底破灭对美国幻想,并造成中美对抗的一着险棋。斯大林自己在19508月25日给捷克总统的电报,似乎也很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不论斯大林是否确有如此计谋,中国出兵朝鲜之举确实导致了中美隔绝20这样一种历史后果。

  • 标签: 朝鲜战争 中国人 50年代 出兵 1950年 斯大林
  • 简介:1938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阎锡山打着“民族复兴”的招牌,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以特务组织为核心的统治体系。在此体系中,官员冗杂、特务遍地,致使整个山西政治腐败,民怨载道。近来出版的各种阎锡山传记,对阎锡山的特务政治,或是零星涉及,或是讳莫如深,故粗成此文,以补史遗。阎锡山的统治体系,主要包括组织、行政、军队三部分,最高权力机构为“十三高干会议”。它原为19382月成立的“民族革命同志会”(简称同志会)高干委员会,因由13人组成而得名。第一届高干委员会由杨爱源、朱绶光、贾景德、楚溪春、邱仰浚、王怀明、王尊干、李冠洋、梁化之、薄右丞、陈长捷、彭毓斌、续范亭13人组成。1939“十二月事变”后

  • 标签: 阎锡山 40年代 十二月事变 抗战时期 共产党 保安委员会
  • 简介:1961初,在经过三“大跃进”的挫折、中国经济陷入最困难境地之时,毛泽东向全党发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号召。这一号召很快变成全党的行动,1961真正成了毛泽东所期望的“实事求是”、“调查研究”。这是中共党史和人民共和国史上值得重视的一页。它在当时对调整政策、舒缓矛盾、稳定局势、克服困难,起了重要的基础性的作用。40后的今天,重温这段历史,学习毛泽东的有关论述,仍感到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 标签: 中共党史 毛泽东 共和国 略论 人民 国史
  • 简介:我是1985从省委组织部重回教育界的,时任教育厅副厅长,先后分管过职业教育、师范教育、普通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成人教育等。参与了当时安徽的教育改革工作。回顾这段经历,或许对安徽教育事业的现在和未来的发展会有所帮助。

  • 标签: 教育改革 安徽 80年代 回忆 高中阶段教育 职业教育
  • 简介:1956中共中央出台"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鼎革以来倍感压抑的知识分子似乎看到了希望,思想界活跃起来。五六十年代美学争论由是而起,美学热在80重又复活,做了文化热的先锋。历史似乎遗忘了另外一场争论:五六十年代的逻辑大讨论。逻辑大讨论的国际背景1956,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在《新建设》发表《形式逻辑与辩证法》一文,

  • 标签: 形式逻辑 大讨论 政治背景 50年代 五六十年代 历史学家
  • 简介:<正>一中国科学童话创作在30的兴起有其社会原因,也有文学自身的原因.随着日本侵略者侵略中国的野心的暴露,国人的民族危机感越来越强烈,一批有识之士开始提倡科学教国.在儿童文学界,繁荣科学文艺,特别是繁荣科学童话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时的儿童读物出版也的确有了新的变化,大量的外国科学文艺作品,特别是苏联的科学文艺作品被翻译介绍进来,本世纪初的“凡尔纳热”被“法布尔热”、“伊林热”所代替.美国房龙的《人类的故事》,法国法布尔的《昆虫记》、《科学的故事》,苏联伊林的《时钟的故事》、《问题十万》等,都是风靡一时的译本.1933,世界书局出了101册的《儿童科学丛书》,商务印书馆出了500种的《小学生文库》,内容包括图书馆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应用技术、艺

  • 标签: 科学童话 30年代 科学文艺作品 蒲公英 儿童读物 法布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