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史记》是西汉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其中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史记今》完整保留今本《史记》全本,廓清真伪,并附录《史记断限与残缺补窜考辨》集中说明。本书前身是1990年初版的《史记今本新》,此次对全书做了修订与改造,不仅纠正了前身的许多错误,还改正了中华点校本中的一些错误。现简体横排,加以注释,供广大读者、学者参考。

  • 标签: 《史记》 今注 纪传体通史 黄帝时代 司马迁 汉武帝
  • 简介:一位来自桥南头村的老人动情地说:“钢厂坐落的地方是原来收成极差的盐碱地,是钢厂的发展带动了周边村的发展,使村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孩子有了好学校上学,老年人有了生活补助金,大学生有了升学补助金,村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 标签: 生活水平 补助金 盐碱地 老年人 大学生 钢厂
  • 简介:学界对《水经》写景的研究很深入、透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却忽略了对其叙事的研究。笔者主要运用文本分析法对《水经》的叙事进行讨论,认为其叙事特色表现在:叙事语言浅近清丽,凝练生动,不枝不蔓,明白晓畅;叙事紧扣地名、地貌、地理的人文意蕴,叙事与水道的记述自然浑融;适应注文体例的需要,叙事简括,但为了表达作者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判断也有少量相对详细的叙事。《水经》的文学价值不唯表现在写景成就上,只有对其叙述特色进行研究,才能完整把握其文学价值及文学史地位。

  • 标签: 《水经注》 叙事 地理 浅近雅洁 浑融 简括
  • 简介:《水经》是一本怎样的书?清初学者刘献廷在其所著《广阳杂记》中,称此书为"宇宙未有之奇书"。刘献廷对此书作了极高的评价,但尚未说出此书的性质和内容,所以这里首先对它作一点介绍。三国时代,有一位佚名的作者,写了一本《水经》,记载了河流137条,每条河流都以同样的体例,写下了它的发源、流程和入海,寥寥数语,内容十分简单。到了南北朝北魏,郦道元(?—527)为《水经》作,河流增加到1252条,而且对每条河流的记载,

  • 标签: 《水经注》 道元 寥寥数语 刘献廷 黄牛滩 广阳杂记
  • 简介:杜甫在京十年之诗,经历了一个较为明显的转变。诗之发展脉络逐渐清晰化,其中包括诗风"正变"、视界转换以及诗歌"怨"功能的深化。以儒学为哲学思想,杜甫十年之旅京诗歌不再是一个单由机械时间划出的封闭场域,而是因小见大,与日后之创作,乃至与诗歌史呼应,做出意义深远的反馈,最终形成一个以"沉郁顿挫"之气为中心的,囊括其一生诗作在内的大结构体系。

  • 标签: 杜诗 正变
  • 简介:评价白居易诗歌,“浅俗”是一个无法绕过的词汇。唐人李肇《国史补》卷下云“元和以后诗章……学浅切于白居易”,可见白诗在当时即获得“浅切”的评价。到了宋代,苏东坡又提出了著名的“元轻白俗”一说。至此,浅俗已成白诗之定评。白居易浅俗诗风的形成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 标签: 白居易 诗风 诗歌 自注 《国史补》
  • 简介:当代的语言形式大多是意识形态统治的工具,这种语言追求最大便利的交际化,它毫不留情地排除了和个人最细微的感觉与经验相关的语言方式,排除了个人话语中蕴含的感知力。而诗人的努力就在于借助诗歌的语言来表达他的生存处境,通过这张“被冰雹打过的嘴”说出事实的真相。德国诗人格林贝恩诗中出现的各种疾病的意象,并非要赋予疾病本身以社会性和道德性批判,而是“疾病”这一词所蕴含的痛苦、伤害、恐惧、分裂以及忍受,契合了诗人的感受所要求表达的形象,是创作冲动使它以神秘的方式参与诗歌的创造。诗人的语言惟有通过隐喻及象征,才能使诗歌摆脱时代的局限,获得超越于我们当下理解力的意义。诗歌天然地反对意识形态,它决不会以出卖自己的艺术规律为代价来赢得社会批判的胜利。格林贝恩借助“疾病”这一象征,述说时代作用于个人生命的经验和心灵痛苦、意识分裂的感受,从而构建了属于他个人的“微观语义学”和个人的修辞学。

  • 标签: 疾病的隐喻 象征 意识形态 个人修辞学
  • 简介:杜甫《遣兴二首》曰:天用莫如龙,有时系扶桑。顿辔海徒涌,神人身更长。命苟不存,英雄徒自强,吞声勿复道,真宰意茫茫。地用莫如马,无良复谁记,此日千里鸣,追风可君意。看渥洼种,态与驽骀异,不杂蹄齧间,逍遥有能事。性君

  • 标签: 杜甫 杜诗 生命意识 札记 英雄 逍遥
  • 简介:本文基于《伊诺哀歌》第八首,探讨里尔克的“敞开者”概念以及与此相关但不等同的“世界内在空间”。前者是除“敞开”之外再无界定可能性的“纯粹空间”,它对知晓自身局限性的常人是封闭的。相对人类所处的“被阐释的世界”,“造物”的存在则是无边无际的,不受讲究区分、是否等意识的拘束和限制,尽管无论人还是动物都有上下等差和临界状态。第八首哀歌中的人兽对比,与其说是呼吁回归,毋宁说是意在批判。在里尔克看来,若想拯救《祈祷书》、《马尔特手记》等作品中抨击的现代世界,出路在于以诗的语言营造“世界内在空间”,构建一个扬弃时间线性、消弭包括生死在内的各种界限的大一统空间。

  • 标签: 里尔克 《杜伊诺哀歌》“敞开者” “世界内在空间” 界限